摘?要:童心就是天真和純潔,是最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和最高貴的品格,要回歸人的本性就是要回歸童心。筆者從幼兒文學教育的角度著手,主張應立足幼兒文學的教材本位,以生為本,以童心為基礎,以童心滋養(yǎng)童心,教師永葆童心,并對學生實施“童心教育”,以此來提高幼師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水平。
關鍵詞:童心;幼兒文學;教育;實踐;正能量
一、 何為童心?為什么要以童心滋養(yǎng)童心?
什么是童心?童心就是天真,是純潔,是待人接物胸無城府,童心不等于無知無覺,也不等于愚蠢愚昧,它本質(zhì)上是不受經(jīng)濟社會污染一種自然樸實純粹的生命狀態(tài),這應該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最高貴的品格。當今社會人心不古,各種思潮泛濫、喪文化、享受主義等侵擾著眾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學子的思想。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回歸童心就是要回歸人的本心。身為幼兒職業(yè)教育的教師,肩負著培養(yǎng)未來幼兒教師的重任。他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職業(yè)價值取向,所以教師當身體力行,童心育人,以身作則,永葆童心。
童心就是兒童生來具有的天賦和稟性。兒童因為富于童心,才富于好奇,因為富于童心才富于幻想。兒童身心特點要求教師必須尊重科學,順應規(guī)律進行教育,只有以生為本,切實為孩子們提供適合的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真正促使每個孩子都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fā)展,才能使有智力差異、背景差異、志趣差異的孩子的潛能得以激發(fā),最終都教育功成,人人成龍成鳳。所以,幼兒職業(yè)教育的老師以自我童心滋養(yǎng)學生童心,才是真正為學生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奠基。
二、 “以童心滋養(yǎng)童心”教育理念的實施
(一)?童心走進課堂,求真務實
王陽明認為,觀照世間萬象,其實都在“本心”,此本心就是真心、童心。發(fā)掘教材之中的“真”,是以童心滋養(yǎng)童心的基礎。教師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定義有兩重含義,第一,既然被稱為工程師,就要會設計、能創(chuàng)新;第二,對于靈魂。唯有童心才是心靈的最優(yōu)的雕琢工具。如果不能精心設計,以心換心,怎么能贏得學生尊重,換得學生一片真心?對于學生,要鼓勵他們在課堂上心無旁騖、大膽交流,大膽質(zhì)疑。翻看幼兒文學選讀教材,只要善于發(fā)現(xiàn),哪一課不是童心的載體?教師所要做的無外乎是挖掘童心,進行個性化教學。
幼兒文學的教材是由理論和例文組成的理論知識一般人認為是枯燥的,比如《幼兒文學的發(fā)展概況》,沒有人指望你講出花呀草的,也無法想象出如何講出童真童趣。但如果這樣理解就錯了,因為童心是要求我們保持一種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而不是妖嬈多姿。什么叫求真務實?就是不要空講理論,而是要進行教材重組。我們不妨將其上成探究課。第一步,提供一系列提前設計好的相關作品,這些作品要求有典型性代表性、時代感,讓學生閱讀思考,獲得情感認知;第二步,進行動漫多媒體等科技素材進入,進一步加深印象;第三步討論發(fā)現(xiàn)特點規(guī)律;第四步對照教材彌補知識點;第五步,進行合理積極的文學創(chuàng)作。經(jīng)過這五步的引導學習,學生經(jīng)歷了由感性到理性、到實踐的學習階段,不僅理論知識有收獲,關鍵是感受到了求真的樂趣,增強了探究的欲望,形成了學習規(guī)律,一舉多得。如果是對于一個具體的文學作品的學習,教師要學會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設計問題,當然也要兼顧文化的深度;因為你面對的畢竟不是兒童,而是兒童的老師;我們教的不是教材,而是賦予學生今后在社會工作的本領,他們享受的應該是文化和知識、審美俱存的盛宴,是體驗并享用的滋味。
(二)?童心促進德育,如沐春風
眾所周知,近幾年,幼教學生質(zhì)量日漸下滑。可是正是這樣的學生畢業(yè)后要承擔祖國花朵的基層教育工作。他們在學校的教育質(zhì)量如何,絕大部分取決于教師的教育理念。把他們當做差生,僅僅完成教學任務?還是勇挑重擔,幫助他們重塑人格?當然是后者。那么,教師們就要真心對待這群十六七歲的孩子,以真誠之心,赤子之心善待他們。
豐子愷是我們熟悉的文藝大師。他本人就始終葆有一顆童心。教育他的七個子女,從不“野蠻”,大女兒阿寶把新鞋子給凳子穿上,還高興地叫:“凳子四只腳。”太太看到的是襪子會弄臟,豐子愷看到的卻是女兒的調(diào)皮可愛;鄰居的孩子無人照顧,豐子愷就邀請他們共進午餐,給他們作畫,給他們編寫新版《送別》,歌詞充滿童趣,“桃花紅、楊柳青”孩子們一聽就懂。在他的教育之下,他的孩子們都很和善親切,富于同情心。豐子愷說,“人的童心切不可失。大家如果不失去童心,那么社會、家庭,祖國一定有溫暖,和平又幸福。我甘愿做名老兒童”。如果老師保持這種心境,就容易以積極心態(tài)處理學生成長中的各類問題,比如早戀,自卑等等,當老師俯下身子,傾聽他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并進行平等交流,為他們出謀劃策,那么老師的工作是愉快的,學生也會如沐春風。
(三)?童心引領活動,提升素質(zhì)
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以童心滋養(yǎng)童心”除了對教材進行童心挖掘個性處理之外,在其他方面在各個環(huán)節(jié)上也要全面滲透。幼兒教育學校的學生是被要求廣泛涉獵知識的。幼兒文學的教學也絕對不僅僅是講點教育理論,講點兒歌童話,對于課本知識的把握還要包括主題設計等等。從幼兒文學教材的編排看,眾多的幼兒文學作品比如故事,戲劇、圖畫故事占了教材的一半,內(nèi)容淺顯。學生學習一方面是積累感性經(jīng)驗,扎實積淀,另一方面要以此為基石,進行主題設計、教學教法設計、編寫創(chuàng)作。身為老師,在這方面要高度負責,引導同學進行合理的挖掘探討。那么,評價此項活動的標準當首推童心,是不是符合兒童想象天真的心理,有多少可操作性,最終能達成什么目標?具體表現(xiàn)為:有無童真,做到真摯純樸?有無童趣,是否飽含熱情?有無童夢,善于想象?
基礎教育活動設計只有從兒童身心特點發(fā)展現(xiàn)狀出發(fā),抓住孩子們的認知特征,關注孩子們的視角,才能調(diào)動孩子們的本性,呵護好孩子們的童心。君不見,有多少孩子在未曾上學的時候刻期盼背上小書包,而上學的年紀到了卻哭哭啼啼被強行送入學校,原因在于什么?就是我們的幼兒教師態(tài)過死板,不能和孩子們以童心相處,使學校這個“樂園”變成了“苦園”。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多方面努力,但在幼兒教師培養(yǎng)教育時期關注幼教老師的素養(yǎng),注意童心培養(yǎng)必需的前期鋪墊。
(四)?童心指導人生,培養(yǎng)品格
齊白石先生早年賣畫,潤格為十元一蝦。有求畫者給了三十五元,想看看結(jié)果。結(jié)果,老人畫了三只半蝦,何為半只,因為藏在水草中,可謂妙趣橫生,多么聰明而又童心未泯的大師啊。大師者,必心懷天真。想想,人生若能保持童心,必然修養(yǎng)極佳,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笑看庭前花開花落。身為教師和學生,都應把童心作為最高境界,錘煉品格,文學自然是一個切入口。幼兒文學最大的特點即是為孩子們展現(xiàn)出人生的真、善、美,大家不妨翻開書本一覽?!缎◎蝌秸覌寢尅穼憹M了母愛,也凝聚了執(zhí)著念力;《老鼠嫁女》在幽默諷刺中傳遞了智慧,也談及了事理的真義;《雪孩子》告訴孩子們尊重科學,善待友情,學會珍惜。閱讀這些作品,豐富純潔的感情常常令我們成年人由自主感懷神往,面對孩子,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這份純真并通過教育感染他們,并傳遞下去呢。
所以,如果我們教育工作不能把握住有效課堂,珍惜教育機會,把童心注入學生的心靈,不能讓學生真正保持童心、放飛童夢,那么學生的童心一旦消失殆盡將永難召回。我們知道,泰國人拴大象僅用一根細繩,如果大象要掙脫,就是輕而易舉,但是,大象為什么不掙?原因就是這是從小訓練開始的,當它成為龐然大物,但依然認命。這是習慣的力量,也是堅持教育的結(jié)果。所以,我們對學生童心靈的呵護,也要堅持以身作則,不爾虞我詐,真誠待人,同時,不忘初心、善始善終,學生才會真正地提高修養(yǎng),形成優(yōu)秀品德。我們學校教育的意義在于給學生提供一片廣闊空間,而不是將學校變成扼殺童心的屠場。這也是我主張童心助力品格形成的原因。
(五)?童心引導發(fā)展,高效培優(yōu)
天真必然無邪。北宋的文學家蘇軾幾經(jīng)貶斥,卻樂觀灑脫,童心是他的精神之源。在佛印和尚眼中別人可能是一堆狗屎,但是在蘇軾眼中,對方確是一尊佛。蘇軾對弟弟說:“在我眼前,天下沒有一個人不是好人?!睂τ谡常麖牟挥浐?。初貶黃州,年過四十的他與朋友“挾彈擊水”,更可愛的是他居然會與白云嬉戲。童心使他內(nèi)心的傷痛漸漸化解,性情日趨完善。所以說童心乃是人生修養(yǎng)身心的一劑良藥。在教育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童心發(fā)展。我們這個這個時代,溫室里的花朵增多,學生經(jīng)受挫折少,任性的多,也正因為此,身心不健康的孩子們也不少,心理問題日趨于嚴重,如果教師不積極施于援手,任由這些情緒順勢發(fā)展,對我們的社會,對接班人的素質(zhì)教育都是沖擊。
巴金說,童心生活的回復,正是新時代的萌芽。關注童心,以童心滋養(yǎng)童心。就是要我們的老師關注學情,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缺點,真誠相待,真誠反思,把思想教育,性格意志力的培養(yǎng)放在首位。老師們不要漠視童心的意義價值,它是精神的升華,是人的初心,是生命的精核。童心蘊藏著求知、做人、向?qū)W的動力。如果教育實現(xiàn)了與童心的溝通,才算抓住教育的本。那么,教育之“愛”才有了依托,因為“愛知識”,人才會積極探索,因為“愛世界”,人才能不斷奉獻,所以,教育是為了發(fā)展,發(fā)展要求高效,最終要回到教育的本質(zhì),呵護童心、永葆童心,使童心這棵樹在生命之初開始茁壯成長,直至枝繁葉茂。
三、 總結(jié)
總之,以童心滋養(yǎng)童心,目的在于教育學生保持童心,培育一批童心不泯的幼兒教師,接力好下一代的教育棒促進教育高效,弘揚社會正氣。因著這個,教育關注童心,是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終將會為我國素質(zhì)教育理念增添寶貴的經(jīng)驗,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教育講話、為實現(xiàn)中國夢做出新貢獻。我期盼我們的老師都能保持一顆童心,深情、執(zhí)著,有擔當。童心教學,童心育生,還教育一片天朗氣清。
參考文獻:
[1]蘇通水.童心教育[J].新教師,2018(7).
[2]丁海東.論兒童教育的人文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5).
[3]冉祥華.美育·童心·創(chuàng)造力[J].學前教育研究,2009(8).
作者簡介:楊雪輝,山西省大同市,山西省大同市幼兒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