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林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學要“以提高全體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目標”,而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重在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核心素養(yǎng)的新背景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從教材處理、學生實驗的拓展以及習題的設計篩選等方面,淺談構建“梯次分組,培優(yōu)補差”的新型小組,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7-02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34-0094-02
在核心素養(yǎng)的新背景下,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顯得尤其重要。初中物理教學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這兩種思維,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石。
一、突破教材方框,多角度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我們教學的方式和手段一定要根據(jù)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的目標來進行思考。”[1]教學中最忌諱照本宣科、墨守成規(guī),這樣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物理課堂要突破教材方框,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多方思考,充分交流討論,進行思維碰撞,應用分析、綜合、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得出結論。因此,筆者嘗試構建“梯次分組,培優(yōu)補差”的新型小組,以在合作探究活動中多角度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比如物體密度測定,按照教材就是ρ= ,用天平測出物體的質(zhì)量,用量筒測出物體的體積,再用公式計算得出物體的密度,實際教學中不妨引導學生將公式進一步拓展,即ρ= = = ρ水,按照這個拓展公式,顯然只要測出物體的重力和物體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物體完全浸沒),就可以快速測出物體的密度。用這個方法測定密度大于水的物體(石頭、鐵塊等)比較容易,但若物體的密度小于水物體(例如木塊無法完全浸沒),又該怎樣測定它的密度呢?教師可以將此類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積極思考,巧妙設計來解決遇到的問題,而不是在等待教師給予的答案。經(jīng)過一番思考和小組的討論分析,學生給出了三種切實可行的測定方法:
方法一:①用刻度尺測出木塊的總長度為l; ②讓木塊漂浮在水中,用刻度尺測出木塊露出水面的長度為l露;③則木塊密度為ρ= ρ水。
評估:簡便、快速,只適合規(guī)則的木塊,不適合不規(guī)則的木塊。
方法二:①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木塊的重為G;②如圖燒杯底部固定一個小定滑輪,按圖中方法木塊完全浸沒在水中,讀出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F;③則木塊密度為ρ= ρ水。
評估:設計巧妙,但實際操作較為煩瑣。
方法三:①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木塊的重為G;②用彈簧測力計吊著石塊并浸沒在水中讀出其示數(shù)為F1;③用細線將木塊石塊綁在一起,再用彈簧測力計吊著石塊木塊浸沒在水中讀出其示數(shù)為F2;④則木塊密度為ρ= ρ水。
評估:簡便,適合野外操作。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在對多個方法的對比過程中,多角度尋求最佳方法。這樣,物理教學幫助學生樹立了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拓展思維空間,多角度培養(yǎng)與提升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二、多給學生動手實踐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物理課程應注意讓學生經(jīng)歷實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實驗教學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要多給學生一些動手實踐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在動手實驗中,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與提升。
比如,物體在水中懸浮,理論上來說很簡單,只要物體完全浸沒在水中時,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物體的重力,則物體可以在水中任意位置懸浮。但讓學生自己回家動手親自做一下“讓雞蛋懸浮在鹽水中”這個小實驗,學生發(fā)現(xiàn)難度很大,多加一點點鹽,雞蛋馬上漂浮起來,多滴一點水雞蛋馬上就沉底,好不容易使雞蛋懸浮,過了一會兒雞蛋要么沉下去要么又飄浮起來(外界氣溫的變化、水分的增發(fā)都會導致鹽水的密度發(fā)生微小的變化)。
再如在物體浮沉判斷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先讓一些物體浸沒在水中,有些物體會漂浮、有些物體會下沉。再讓學生分組實驗,要求他們利用實驗室或生活中的器材想辦法使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使浮起來的物體沉下去,方法想好后,用實驗檢驗一下。最終再在實踐的基礎上分析物體上浮和下沉的原因。這樣的教學效果遠比直接告訴學生“物體上浮是因為物體受到的浮力大于物體的重力,物體下沉是因為物體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的效果更好。筆者還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探究“潛水艇在水中的浮沉”與“魚兒在水中的浮沉”的方法區(qū)別,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做一下潛水艇的模型、魚兒模型,再次進行實踐檢驗,這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設計和精選課后習題,培養(yǎng)發(fā)散、逆向等邏輯思維能力
初中物理教師要精心設計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的試題,精挑細選,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善于物理建模,以及用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2019年福建省物理中考卷選擇題16題:如電路圖,電源電壓恒定,R1=12Ω,R2=6Ω,R3為定值電阻,閉合開關S1,單刀雙擲開關S2接a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為0.6A,接b時電流表的示數(shù)可能為()
A .0.3AB.0.6AC.0.9AD.1.2A
解析:此題單刀雙擲開關S2接a時再改接b后,電路的總電阻變小,而電源電壓不變,因此根據(jù)歐姆定律可知,電路中的電流表示數(shù)變大(選項A、B排除,),假如學生有刷題的經(jīng)驗,這種題基本上是用電源電壓相等進行列方程解答,但是由于R3的電阻值(或者與R1和R2關系)不知。因此,列方程是解不出來的,好多學生只能是猜C或D中的一個。但是只要學生懂得變通,將C和D電流值代入,再來列方程求解,這樣解得R3=6Ω(C選項),R3=0Ω(D選項),就可得到正確選項C(R3為定值電阻,阻值不等于0)。這道題如果采用逆向思維,即假設R3=0Ω,這樣快速解得單刀雙擲開關S2接a時再改接b后電流值為1.2A,再反過來推翻這個假設(R3為定值電阻,阻值不等于0),即可快速得到正確答案。
評估:此題亮點在于鍛煉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學生通過解答該題,可以解決日常生活中很多問題。如炮彈發(fā)射時落地點的預測,可以先假設不存在空氣阻力,炮彈將怎樣運動,再根據(jù)這個運動軌跡進行修正和調(diào)整(現(xiàn)實空氣中是存在空氣組里的)。又如2019年福建省物理中考卷選擇題15題:踢毽子上升和下落都經(jīng)過同一位置時,毽子上升時的動能大于下落時的動能也是采用這種思維方式(不考慮空氣阻力,毽子上升時的動能等于下落時的動能),但現(xiàn)實存在空氣阻力要損耗毽子一部分動能。
還有一些題目就要求學生建立物理模型,養(yǎng)成在解決物理問題時,能將過程細化、建模的好習慣。
例:將一底面積為0.01m2的長方體木塊用細線拴在個空容器的底部,然后向容器中緩慢加水直到木塊上表面與液面相平,如圖甲所示,在此整個過程中,木塊底部受到水的壓強隨容器中水的深度的變化如圖乙所示,則木塊所受到的最大浮力為N,木塊重力為N,細線對木塊的最大拉力為N。(g取10N/kg)
解析:要解答這一題目,學生首先要結合圖形對木塊從靜止到上浮直至漂浮,最后繩子剛好繃緊的物理過程進行建模,顯然從圖像當中可將水深度分為0~9cm,9~16cm,16~22cm三段過程。9cm時木塊受到的浮力恰好等于重力;9~16cm時,木塊就是漂浮在水面上,木塊浸入水的深度仍然是9cm,但繩子沒有繃緊不提供拉力;16~22cm時,繩子繃得越來越緊,此時木塊的重力與繩子的拉力(拉力為變力且越來越大)之和等于木塊受到的浮力(浮力也是變力,浮力越來越大并且大于重力)。通過上面的物理模型建構,結合圖像等相關數(shù)據(jù)來解題,得到答案為:15;9;6。
評估:此題的亮點在于考查學生建模的能力,這道題目如果不能正確建構物理模型,就可能出現(xiàn)以下錯誤數(shù)據(jù):繩子的長度為9cm,物體的高度為13cm、6cm 等。建模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2013年12月14日我國“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平穩(wěn)降落在月球虹灣,我國成為世界航天史上唯一在月球上一次性成功著陸的國家,著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要實現(xiàn)月球探測器平穩(wěn)的降落,就需要科學家根據(jù)實際情況,將探測器降落分成三個階段進行建模,而不是隨便地直接讓探測器降落。物理的建模過程也是學生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
總之,初中階段既是學生長身體的時期,又是學生基礎知識儲備積累、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時期。同時,這一階段又是學生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萌芽提高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教師的引領、教學風格對學生的邏輯、創(chuàng)新思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一階段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思維能力發(fā)展既為高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自身的學習成長及未來的社會活動做好儲備。
參考文獻:
[1]李學潛,劉松芬.物理學中的邏輯思維,開放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J].大學物理,2008,27(1):20-2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