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君
摘 要:巧用體驗學習,教師要充分運用課前預習這個平臺,從課堂中現(xiàn)場的體驗活動、課后延伸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觸發(fā)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體驗學習;課前預習;品德教學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以“體驗”為核心把教育目標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重視發(fā)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體驗科學的過程和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人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因此,體驗式學習在小學品德課堂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體驗式學習是一種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為出發(fā)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思考、感悟,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質,逐步形成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體驗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一、課前先行體驗,引發(fā)學生的道德認識
人們常說,教是為了不教。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只有當學生學會了通過上網查詢資料、觀看視頻、訪問、交流、課題研究等方法自主地去學習知識、形成能力,教師才算是完成了重要的教學任務。因此,課前預習就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的平臺。一位老師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就在課前布置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搜集資料的活動:通過上網查詢資料、看書、訪問、看視頻等渠道知道了地球為人類生存提供了水、氧氣、合適的氣溫、動植物、礦產等生存與發(fā)展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了解到目前為止地球是適合人類生存的唯一星球,但是由于人類的破壞,水土、空氣等資源污染嚴重,礦產等資源匱乏,再加上人口的不斷增長,地球越來越“擠”、越來越“窮”、越來越“臟”,越來越不堪重負,學生認識到了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緊迫性。正因為有這個課前的自主學習活動,使得課堂教學水到渠成,節(jié)省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省時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課堂現(xiàn)場體驗,觸發(fā)了學生的道德情感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講授、師生交流、情境教學等方法可以傳授給學生相關的知識。但是,有些方面的內容是說不清也道不明的,視頻也很難呈現(xiàn),而這些內容會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障礙或者其本身就是重點內容。因此,為讓學生理解這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容,在《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另辟蹊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體驗、觀察、思考、交流,獲得生活的真實感受,觸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確的道德信念。
如: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大家的事情大家做”一課時,在讓學生明白了力所能及的小事隨手做后,那么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該如何做呢?在這關鍵的時候教師設計了一個體驗活動:請一位學生上臺伸出雙手,老師把書一本接一本地放到這個學生的雙手上面。在書本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學生的手開始垂下了,然后臉部出現(xiàn)了痛苦的表情,接著膝蓋彎了……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像這樣的一個人沒辦法做好的事情該怎樣做呢?在現(xiàn)場的情感體驗中觸發(fā)了學生的靈感——那就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大家?guī)椭?。又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走近殘疾人”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殘疾人的不易與堅強,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別開生面的體驗活動,先讓學生體驗“單手系紅領巾”活動,然后“不用手系紅領巾”,接著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通過這個看似簡單的體驗活動真正觸發(fā)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這時學生才真正知道了,對于我們肢體健康的人來說,系紅領巾這樣簡單的事情對殘疾人來說卻是如此的不容易;真正明白了學會用腳寫字、用腳彈鋼琴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和毅力;真正感悟到了我們要真心地尊重他們,敬佩他們,并向他們學習。這樣的課堂體驗非常形象、生動,并且富有挑戰(zhàn)性,學生非常樂于參與,最重要的是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真切的感悟,為達到教學目標提供了充足的助力。
三、課后延伸體驗,提升道德教育能力
小學《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社會性、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僅靠課堂教學是不切實際的。因為課堂上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地理、歷史、文化、法律、時政等知識,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自然、樂于助人、勤于思考、崇尚公平等道德情感。但是,要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形成堅定的道德意志,就必須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檢驗、反思、感悟。
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要達成教學目標,就要巧妙地用好課后延伸這個重要的陣地。如一位年輕的教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干點家務活”一課時的總結及課后延伸時就這樣說:“小朋友們,年紀小小的你們可真能干!有的會掃地、拖地,有的會洗菜、洗碗、煮飯、煮菜,還有的小朋友還學會了自己本來不會做的家務。但是,家務是要天天做的,而且種類還很多,從今天開始咱們班的小朋友就開展‘做家務大比拼的活動,比一比誰會做的家務種類多,誰做的次數多,誰得到家長的好評多?!苯酉聛韺W生就開始一個月的做家務實踐活動,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還要請家長每天記錄好自己孩子做的家務的種類名稱和對孩子做家務過程的評價,最后教師進行全班性的總結評價。這樣,將課堂教學活動延伸到課外,讓課堂教學與課后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在課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地檢驗課內形成道德認識,互相配合、彼此促進;使學生得益于課內,受益于課外,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斷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使學生人格日益完善。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開展學生在課前準備、課中體驗、課后延伸的體驗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一次次的體驗、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斷提高道德認識,觸發(fā)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切實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1]成尚榮.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朱秋華.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新課程設計與評析[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
[3]張茂聰.品德與社會教學導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