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導入、作業(yè)反饋、課堂釋疑、課堂探究、課堂檢測和課堂小結(jié)等環(huán)節(jié),詳細記錄了“自其相似而觀之,則萬物同宗”的教學過程,旨在呈現(xiàn)悟理課堂的精彩,給教師以啟發(fā)。
關鍵詞:導入;作業(yè)反饋;課堂釋疑;課堂探究;課堂檢測;課堂小結(jié)
作者簡介:王澤菊,四川省雙流中學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圖分類號:G633.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25-0019-03
一、課堂導入
師:同學們,說到茶,大家都不陌生。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道靚麗風景。說到茶,我常想起文征明那句“寒燈新茗月同煎,淺歐吹雪試新茶”。對文征明而言,品茶似乎就有了詩意,有了驅(qū)散燈寒的溫暖。也常想起陳繼儒在《巖棲幽事》中曰:“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名施茶”,這就是品茶的妙處與樂趣。
二、作業(yè)反饋
師:林清玄品茶,他品出了哪些感受呢?
師:同學們?nèi)Ξ?、批注的?nèi)容很豐富!有請三個同學挑選你最喜歡的一處文字誦讀,并解說這處文字打動你的理由。
生1:“倘刻意去聞,它若隱若現(xiàn)不留痕跡,不經(jīng)意間,卻清香宜人沁人心脾”,這處文字描繪的淡淡茶香吸引了我。
師:這處文字,林清玄品茶的感受是怎樣的呢?
生1:作者是想表達“茶香很清淡,嗅聞其香得在不經(jīng)意間”。
師:徐某某從嗅聞茶香的方式解讀了林清玄的感受,我們再來聽聽何某某選取的文字。
生2:我為大家誦讀“悟出事業(yè)如茶,它有苦有澀更有苦盡甘來的甜蜜;友情如茶,濃時太苦,淡時悠悠,品茗之后,回味綿長,意猶未盡;愛情如茶,戀愛時的苦澀與甜蜜、相思和纏綿,正如一杯新茶,色澤誘人,馨香撲鼻;而婚姻的味道,猶如功夫茶:苦、澀、涼、甜,個中滋味,如何細說?”
師:這處文字以何打動你?
生2:作者把友情、愛情、婚姻比作茶,通過情感的濃淡與茶的不同味道的相似性,形象生動地描述了情感的特點。
師:閱讀感受不同的同學可以分享一下。
生3:我給大家誦讀一下第五段中的文字“幡然醒悟,其實人生就如一片茶葉,只有在艱難險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礪,才能真正地體會到生活的原味和魅力。在那一次次的沉浮歷練中,生命變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這處文字讓我體悟到茶的沉浮與人生的不同形式是相契合的。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選取了最感動自己也能代表林清玄品茶感受的文字。作者的這些感受帶有濃郁的哲理味,可我們讀來卻不枯燥、艱澀,為什么呢?因為林清玄不是單純地講道理,而是借助了承理的載體——物。由此,品讀哲理散文,我們一方面要體悟作者揭示的理趣,同時也要弄明白作者是借助了哪些物來析理的。
三、課堂釋疑
師:通過形象的物來揭示抽象的理,讓讀者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感性的審美體驗。記得“褒禪山的那塊仆碑”嗎?請說說王安石由它想到了什么。
生4:王安石由仆碑想到了“又以悲古書之不存,所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師:王安石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呢?
生5:因為仆碑“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所以人們把“花山”誤識為“華實之華”,而古書的文字在流傳的過程也可能有錯誤呀!
師:哪個同學能說說這樣聯(lián)想的理由?
生6:兩者之間有相似性。
師:是啊!哲理散文往往通過物與理的相似點,形象、自然地闡述哲理,那么我們可從哪些角度去尋找物與理的相似點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林清玄“把人生的每個階段譬喻為各色各種的茶”這幾段文字作簡要分析。仿照示例另選兩個階段填寫表格。(見表1,PPT)
師:從同學們提交的答案看,大部分同學都準確地找到相應的本體、喻體,下面我們來聽聽大家對相似點角度和特點的分析。
生7:作者將三十歲比喻成碧螺春,從味覺、嗅覺、視覺等角度,說明人生的這個階段如同碧螺春一樣除去了浮躁又保持了香味。將四十歲比作西湖龍井,依然從相同角度說明人生的這個階段如同西湖龍井一樣質(zhì)樸、端莊、親近于人。
生8:我的本體、喻體與唐某的一致,不同的是相似點角度和事物的特點,我覺得四十歲和西湖龍井的特點是勞作中呈現(xiàn)完美,成熟中體現(xiàn)了堅韌。
師:如果我們由物及理,首先要從不同角度觀察物,然后由物在形聲色態(tài)味等方面的特點聯(lián)想相似的人生狀態(tài)或生命狀態(tài)。比如,林清玄品嘗碧螺春,看到螺春沖泡的茶,青翠澄明;碧螺春茶葉的外形條型纖細,卷曲如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嗅聞又清香文雅,濃郁甘醇,鮮爽宜人,回味綿長,給人以輕快、柔美之感。于是從視覺、嗅覺的角度聯(lián)想到而立之年(三十歲)。為什么三十歲像碧螺春呢?是因為這個階段的人事業(yè)剛剛起步,是昂揚中帶著清苦,要不斷地奮斗。而五十歲像烏龍茶,因為五十歲又叫知天命之年,這個人生階段的人事業(yè)、家庭都穩(wěn)定,于是作者從嗅覺、味覺尋找相似點,得出五十歲內(nèi)斂中帶著淡泊的特點。
(生自由讀人生階段與茶對照的文句)
師:齊讀下面的哲理句,找出文中與之對應的寫物的句子,分析作者尋找的相似點是什么。
1. 人生就如一片茶葉,只有在艱難險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礪,才能真正地體會到生活的原味和魅力。在那一次次的沉浮歷練中,生命變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茶味》)
2. 正如人生的機遇,一個人成功的奧秘在于他隨時準備著迎接機會的到來,準備的過程即是了解及磨煉的過程,只有具備一定的了解磨煉才稱得上準備,當機遇真正來臨時,可以有備而上??炝藙t時機不成熟,慢了又會失之交臂。(《茶味》)
生9:與第一句對應的文句是:“茶葉雖小,可它的形成頗為復雜,它須在陽光照耀下開花,在細雨濡濕中滋潤,在云霧縈繞里成長,在慢火烈焰上烘焙,經(jīng)過許多步驟的磨礪,才形成了可供品嘗的茶葉。泡的過程也有講究,一般泡茶只注入七分滿的水,讓茶葉在杯子里上上下下沉浮著,一縷細微的清香便緩緩地從杯子中溢出來,里面的茶葉隨著沸水翻騰著,然后漸漸地沉淀下去,一杯有著獨特香味的好茶才算沏好了”,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人生的沉浮歷練過程與茶葉的形成過程或泡茶的過程是相似的。
生10:泡茶時不同的回合要把握好時間,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人生對各種機遇的把握與開水浸泡茶的時間的把握是相似的。
師:同學們,剛才這兩處哲理句,寫物時不是簡單呈現(xiàn)物的形聲色味態(tài)等方面的靜態(tài)特點,而是重在描述某一物形成或成長過程的動態(tài)特點。由此看來,哲理散文震撼性的審美效果就是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探索,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恒相似,讓讀者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zhì),提示人生哲理。
四、課堂探究
師:無論是靜態(tài)的物,還是一個物動態(tài)的過程,只要你善于思考,總能找到與我們?nèi)松嚓P的東西。比如,去年深秋時節(jié),我走過學校的“杏園”,仰望空中,看到金黃色的銀杏葉正翩翩飄落;俯視地面,發(fā)現(xiàn)有心的同學把落葉聚在樹根處圍成一大大的“心”字。我的內(nèi)心怦然一動,寫了下面的文字,秋天的杏葉:一陣秋風掃過,金色的杏葉從枝頭飄下,盤旋著,久久不肯落下。我想那些走到生命盡頭的人,他們也該是這般不愿離開人世吧!看著眼前這一圈密密匝匝圍著樹根的金色杏葉,如潮的感動噴涌而出,你們這樣安詳?shù)靥稍跇涓?,是想用身體里最后殘存的那點營養(yǎng)回報曾經(jīng)滋養(yǎng)你們的母親嗎?
師:我想,杏葉是校園普普通通的一景,面對此景我能產(chǎn)生感觸,同學們也能對日日見過的校園之景產(chǎn)生感觸。下面請同學們采擷身邊的一草一木一物,仔細觀察它們的形象,請你運用剛才的方法去體察它們在哪一個方面與我們的生命狀態(tài)相同,并把從它們身上悟到的人生哲理寫在學案上。
師:下面有請其中兩個小組代表展示所寫文字,并分析是從哪個角度找到的相似點。(學情報表展示)
生11:我們小組展示的文字是“那一棵佇立在操場的搖錢樹,冬天干頹,卻展示無限生命之美,夏季嫩綠,象征朝氣蓬勃的青春”,我們是從樹的視覺(態(tài)、色)的角度找到相似點的。
師:有請其他小組的同學對他們的文字做點評。
生12:我覺得他們寫得不好,首先是沒把“搖錢樹的態(tài)、色寫具體形象;其次,樹也是有生命之物,“展示無限生命之美”并不是由物及人,所以揭示的理趣不太合適。
師:我認同這一點評,哲理散文的理趣最終一定是落在人的生命狀態(tài)上,要側(cè)重談生命體驗、感悟。
生13:銀杏的一生從初芽的新綠到遍地的金黃,它是美麗的。嫩綠的新芽如同正值青春的少年,懵懂中有著青澀,隨著時間的成長,它綻放出耀眼的金色,將最后的姿態(tài)留在世間,如同人生暮年,窮其所有精力,留下一點點艷麗在世間。
師:這段文字仿寫了林清玄對“茶與人生階段”的感悟,有深意。
師:通過欣賞林清玄的《茶味》與剛才的寫作體驗,我們明白哲理散文最震撼讀者的就是透過形象生動的物傳達深刻的人生感悟這個理。無論是讀哲理散文,還是寫哲理散文,不管是展現(xiàn)物的靜態(tài)美,還是展現(xiàn)發(fā)展變化中的動態(tài)美,只要從物的形、聲、色、態(tài)、味等出發(fā),最終就能體悟到文中蘊含的理。
五、課堂檢測
師:同學們,平時積累的能力總能在高考場上大放光彩,下面,我們來一場高考真題體驗。閱讀2017年江蘇高考作文題目,生活中離不開車。車,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車來車往,見證著時代的發(fā)展,承載了世間的真情;車來車往,折射出觀念的變遷,蘊含著人生的哲理。請大家想想“車”有哪些類型?它們給你帶來哪些人生哲理的感悟?
生14:我選擇的是汽車的一個部件——車輪,我選擇車輪,是緣于之前所閱讀的那篇江蘇卷的滿分作文。我記得文章第一段寫道:“我訝異于車窗的設計,因為透過車窗窺人,可以窺見人生百態(tài);透過小小的車窗,窗外的世界總是那般豐富多彩,車內(nèi)的人總能感受到窗外世界的個中真味?!蔽覍戃囕?,就想從“車輪以圓形的身體在地面滾動的運行方式”找尋相似點,聯(lián)想到人行走于世,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忘記了享受真實的生活,不斷妥協(xié)于世俗生活,以至于漸漸磨平自己的棱角,變成像車輪滾動一般的生活方式,即是迎合圓滑的生活方式。
生15:我的構(gòu)思是由不同類型的車聯(lián)想到人生的不同階段:需要他人推才能前行的嬰兒車如同不能走路的嬰孩,必須依賴父母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腳踏就可前行但遇上水洼就會濺濕衣褲的自行車如同少年,有一定的為事能力而能力又不強,還不能平平穩(wěn)穩(wěn)處理相對復雜的難事;而呼嘯疾馳而過的跑車如同渴望速度與激情的青年人,以平衡著稱的小轎車如同有家有室的中年人;最后想說的是輪椅車就如同邁入遲暮之年行動不便的老人。而最后我還會揭示“人生之初、人生暮年所坐之車,都得借助他人助推方能前行,人生是多么奇妙??!人的一生往往由起點再到起點,是一個閉合的過程,只是在行進的過程,一草一木,一言一語,都是風景,都是寶藏。
師:同學們的發(fā)言真精彩!無論是微觀地觀察汽車部件——車輪,還是宏觀地觀察各式各樣的車,你們都找到了事物與人生或生命狀態(tài)的相似點,由具象到抽象,讓所析之理具體而深刻地揭示出來。
六、課堂小結(jié)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透過相似點去探究了萬物相通的道理,從而感受到哲理散文的審美情趣。愿同學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事物的相似點,這樣你們就會慢慢地明達起來。
責任編輯? ?朱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