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
摘 要:我們的課堂需要深度,但這個“深”絕不是內容上的“艱深”。教師要以“一個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而不是以“學科知識”或教材代言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在教學資源一定的情況下,深度與廣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課堂效率最大化的。
關鍵詞:課堂密碼;學科深度;教育廣度;課堂結構
暑期期間,拜讀了周彬博士的大作《課堂密碼》。書名中的“密碼”二字讓我充滿著好奇,很想知道課堂存在著什么樣的密碼,這是玄機,更是誘惑。周彬博士在《課堂密碼》中有段極為精彩的話:“我們需要成績,但卻不能從學生身上搶成績……才可能在有序的課堂中獲得樂趣,在有趣的課堂中獲得成績”。帶著這一要述,細細翻看了每個章節(jié)。
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打造有效課堂、營造有趣課堂、塑造有序課堂、課堂中的學生、課堂中的教師。周彬博士要我們莫把課堂只當課堂,莫把課堂只當教學,莫讓課堂止于安靜,要以學生為師,以同事的課堂為友。讀完全書隱隱覺得我今后的課堂多了點趣味性和有效性,因為我從《課堂密碼》中的一個公式———課堂結構=學科深度×教育廣度中得到了一些啟示:
一、學科深度:是內容的艱深還是理解的深刻
數(shù)學課堂的確要有深度,體現(xiàn)數(shù)學學科的特點,但并不是要求教師偏重于向學生傳授那些艱深的學科知識,而是要求教師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學科知識內容。一味追求內容上的艱深,學生學得艱難,難以掌握;而理解上深刻,才能有助于學生學習,使學生容易掌握。那么,如何在具體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中物化這一觀點呢?
(一)在好的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內在的數(shù)學思考。曾聽過黃愛華老師執(zhí)教“多位數(shù)的大小比較”一課,黃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擺數(shù)比大小”的游戲情境。游戲規(guī)則是:兩人閉眼各摸四張數(shù)字卡片,按順序擺一個四位數(shù),誰擺的四位數(shù)大,誰就贏。第一層次:摸出卡片后,從后(個位)往前一張一張擺,每擺完一張,引導學生思考:現(xiàn)在,你能看出誰贏了嗎?現(xiàn)在贏了是否就意味著最后一定會贏,為什么?第二層次:摸出卡片后,從前(千位)往后一張一張擺,每擺完一張,同樣引導學生思考:現(xiàn)在,你能看出誰贏了嗎?還沒擺完,你是如何確定輸贏的,為什么?第三層次:摸出卡片后,由學生自己決定將這張卡片放哪一位上。同樣引導學生思考:你為什么將這張卡片放在這一位上?
上述情境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他們在游戲中思考、感受、體驗、表達,游戲的過程恰恰實現(xiàn)了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方法的深刻理解與建構。
(二)通過外在的動手操作使學生對數(shù)學內容獲得深刻理解?!爸腔凵L在手指尖上。”動手操作,輔之以必要的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等活動,往往可以使學生對數(shù)學內容有更深入的認識。如教學“長方形的認識”一課,僅僅引導學生借助外部觀察,學生對長方形本質特征的認識往往比較膚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準備了豐富的學習材料,如長方形紙片、長方形鐵絲框架等,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想辦法探索長方形的特點。學生通過量、畫、折、比等多樣化的操作,獲得對長方形特征的認識,理解自然更深刻、更獨到。
要使學生對數(shù)學有深刻的理解,教師自己須對數(shù)學內容有本質的理解和把握。唯有如此,學生對數(shù)學內容的理解才不至于浮于表面,而有機會深入到數(shù)學內容的內核中來。
二、教育廣度:是“人在學知識”還是“學知識的人”?
“人在學知識”和“學知識的人”的差別在“主動學”與“被動學”。教學最理想的狀態(tài)當然是“主動學”,所以課堂教學的首要任務應當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才愿意學、樂意學。如何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呢?“讓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是個好方法。
(一)以生活情境類比。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數(shù)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shù)學問題,引發(fā)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和探索中。
如教學《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出示生活中常見的家具圖片,學生指出分別是“櫥”與“柜”之后,教師再出示“組合家具”圖片。在學生說出“組合家具”并說明是將不同的櫥、柜組合成為一個整體之后,教師指出:家具可以組合,圖形也可以組合。接著,讓學生從課前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紙板中選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組合成新的圖形,并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由“組合家具”引出“組合圖形”,有利于學生理解“組合圖形”的意義。同時,突出組合圖形的形成過程,對后繼面積計算的教學起到了鋪墊作用。以生活情境作類比,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數(shù)學內容。
(二)以生活素材感知。數(shù)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能使他們體驗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領悟到數(shù)學的魅力,感受數(shù)學的樂趣。
如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以一種活動式的組裝塑料筆筒(筆筒構成:一張長方形塑料紙,一只塑料圓圈,一只塑料圓形底面)為學具,讓學生組裝筆筒,認真觀察,動腦思考,發(fā)現(xiàn)有關的數(shù)學知識。學生興趣盎然地動手操作,在操作中發(fā)現(xiàn):塑料圈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做筆筒底的圓塑料片相當于圓柱的底面;圓柱的側面沿著它的一條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和圓柱的底面周長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圓柱的高相等。教師巧妙地以學生熟悉的學習用品作為素材,在操作中感知了圓柱側面積的構成,為理解側面積的計算方法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
當然,對一個教師而言,“書面化的學科知識生活化”的要求是相當高的,不僅要求教師對學科知識融會貫通,而且要求教師從對學科知識的過度關注中走出來,以“長者”或“過來人”的身份去體諒與關心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用他們可以搞清楚的邏輯,來解釋與重新表達學科知識。要求教師要以“一個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而不是以“學科知識”或教材代言人的身份與學生交流。學生向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人學習,與一個鮮活的生命交流,才能學得靈活,學得生動。
三、課堂結構:深度與廣度的均衡配置
在教學資源一定的情況下,哪種課堂深度與廣度的分布,會讓課堂變得最有效率?周彬博士利用數(shù)學中在周長一定的情況下,當長與寬一樣長時面積最大,來闡明了他的觀點:在教學資源一定的情況下,深度與廣度的均衡分布,是最有利于課堂效率最大化的。同時指出,在當今的教學中,無論是學校的管理還是教師的教學都存在著重深度、輕廣度的現(xiàn)象。他的這番論述提醒了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既要把握學科知識的深度,不致讓學生畏難,又要注意適當拓展教育的廣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因素,要均衡配置課堂結構中的深度與廣度,優(yōu)化課堂結構,從而打造“有效課堂”。
課堂是鮮活的,如何把握課堂密碼,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需要在講臺上辛勤耕作的老師用心去追求和探索。記得海子的詩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其實在我們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座這樣的房子,面朝大海,四時花開!希望我們的課堂能夠帶給孩子們這樣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