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軍
摘 要: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掌握良好的閱讀能力對于以后的學習和發(fā)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深入分析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育策略,對于促進小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fā)展,提高小學教育的整體質量,都具有十分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
小學語文教師想要優(yōu)化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需要將教學從課堂教學延展到課外,課外閱讀也屬于一種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感受閱讀的深層認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能夠增強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帶來常規(guī)語文教學所無法教授的學習效果。不僅可以使得教學內容達到有效的鞏固,增強學生自身的能力,比如表達能力、理解能力等等。還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在閱讀當中收集信息知識、發(fā)散思維、在豐富的書籍當中感受其帶來的知識食糧。并且書籍可以陶冶情操,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受到熏陶,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促使學生的個人素質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由此可得,閱讀對于學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一、巧妙設置提問,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性
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閱讀之前埋下設置的問題,但是若是直接的提問,很難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教師需要改變向學生提問的方式,選擇適當?shù)姆绞阶寣W生不由自主的就對文章產生興趣,若是選錯了方式,容易使學生過于糾結問題的所在,導致閱讀文章后也無法得出相關的答案,進而讓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都遭受到了打擊。選擇和文章相關的話題切入,例如,我在上《我要的是葫蘆》一文,借助課本中的兩幅插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對比,針對葫蘆藤上的葉子,藤上掛的小葫蘆,人物的表情,學生得出不同的結論,就所得結論順勢引導他們追究其中的原因,學生就會產生閱讀的欲望和興趣,就會很自主地去閱讀課文,從中尋找答案。從而讓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層閱讀。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的巧妙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還可以使課堂氛圍活躍起來,提高教學質量。
二、加強實踐訓練,有效導入閱讀教學話題
小學語文閱讀實踐課是基于學生的直接體驗,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語文閱讀實踐當中,將抽象的語文閱讀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感體驗結合起來。隨著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教育也面臨著嚴峻的改革趨勢,只有進行符合時代發(fā)展特點的變革,才能更好地適應當前教育的基本要求,更好地為學生以后的成長和發(fā)展服務,在小學語文閱讀中強化實踐環(huán)節(jié)與實踐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認知能力,實現(xiàn)教育改革目標。注重實踐環(huán)節(jié),是現(xiàn)代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對于構建高效、科學的語文閱讀課堂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提升教學的實踐性,可以采取話題式教學模式,通過導入一定的教學話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對教學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提升教學綜合水平。在話題選取上,小學語文閱讀教師要結合社會熱點和學生興趣,在教學體系框架內,有針對性的設計話題內容,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或者合作的方式,圍繞語文閱讀話題進行研討,在充分研討基礎上,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厘清話題脈絡,提升話題式教學模式的實效性,讓學生真正融入到小學語文閱讀話題中來,提高學生綜合學習效果。
三、加強溝通與交流,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在為學生進行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當中,不能缺少和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同樣,教師也要安排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的活動。學生處于同年齡階段,思考模式、理解能力較為相似,并且思維活躍,能夠對同一種事物擁有不同的見解和認識。比如,學習《假如沒有灰塵》時,詢問學生對于灰塵的了解。學習《索溪峪的“野”》,針對“野”字讓學生之間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可以對學生進行分小組,每個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或者課文,針對各個方面進行不同的分析和交流討論,并從中得到更多的看法,還可以使學生思維得到一定的發(fā)散。據(jù)此,教師需要根據(jù)每個學生實際的需求,跟學生進行交流,向學生提出相關的建議,還可以推薦適合學生的課外書籍,根據(jù)學生的閱讀心得對學生進行講解和糾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閱讀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傳授自己的閱讀習慣,讓處于迷茫的學生得到指引的方向。
四、充分運用多媒體,開展有層次的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許多不能直接展示的語文閱讀知識,老師可以通過音頻、視頻、投影設備等多媒體設備,將乏味難懂的語文閱讀理論變得生動形象,增加語文閱讀知識的直觀性,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與現(xiàn)象的理解,加深學生對語文閱讀理論知識的記憶力,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語文老師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因材施教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將認知水準和學習能力上較相近的學生劃到同一學習小組,再根據(jù)每個學習小組的具體情況,制定符合該小組學習難易程度的教學方案,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保證因材施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5]。除此以外,老師應隨時監(jiān)控并引導每個小組的學習,對于學習好的學生,鼓勵其深入研究學習,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采用表揚的方式增加其自信心,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保證因材施教順利進行。
總之,學語文老師通過勉勵學生獨立思索,主動表述對語文閱讀知識的見解,培育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法能力,強化學生對語文閱讀理論知識的領悟,據(jù)此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繼而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總體效果。
參考文獻:
[1]仇寧艷.小議如何培養(yǎng)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能力[J].考試周刊,2018(16):40.
[2]劉志勇.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