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濤
【摘要】語文學習需要通過文本細讀,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
【關鍵詞】 文本細讀;閱讀能力;思維水平
一、案例簡述
筆者在教授楊絳先生的《老王》一文時,圍繞文末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與學生展開探討?!安恍艺摺笔抢贤?,有何具體表現?圍繞這個問題學生課堂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時,筆者就文中三處與學生細讀文本,進行深入探討,分析老王形象,力求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
第一處:“后來我坐著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睂W生在分析老王悲劇命運時,都忽略了這一句。于是筆者假設老王的另一種回答,“那是我的家,我住那兒多年了”,與文中老王的回答進行比較。學生立刻反應過來,會不會有兩種可能,一是那間房子并非老王所有,他只是暫住棲身,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他卻沒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二是那間房子為老王所有,但那里只能稱為房子,因為缺少了和善的親人,缺少了溫暖的親情,所以只能稱為房子而不是家。不管哪一種可能,當老王回答作者時,神情應該是黯淡的,內心應該是痛苦的。
為了將學生的視角引向文本,做到陳述觀點時有理有據,于是筆者再次提問,“兩種假設文中是否能找到依據?”學生再次依據文本補充,老王可能沒有自己的房子的依據是前文曾經提到老王謀生的手段——蹬破舊三輪還是單干戶,經濟拮據;不能稱其為家是因為前文交代老王有個哥哥去世,兩個侄子又“沒出息”,此外就沒什么親人了。
第二處:“我謝了他的好香油,謝了他的大雞蛋,然后轉身進屋去?!睂W生能抓住“好”和“大”字進行分析,此句表現了老王的慷慨大度甚至舍己為人,以及作者的深深感激。于是再次提問,老王在自己生活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為什么還送作者這些來之不易之物?學生回答,不是為了錢,是感激作者一家人對他的照顧,因為之前有作者的女兒給他送了大瓶的魚肝油,后又有作者委托老王接送丈夫照顧其生意,維持其生活,文中有“我問老王憑這位老主顧,是否能維持生活。他說可以湊合”這一句。
僅僅是這些嗎?再次追問學生,學生只能啞然。在學生討論無果的情況下,筆者將文中“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此外就沒什么親人”“幸虧有一位老先生愿意把自己降格為貨,讓老王運送。老王欣然在三輪平板的周圍裝上半寸高的邊緣”等句子挑出,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得出結論:送作者香油雞蛋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作者一家人尊重老王,關愛老王,讓老王收獲友誼甚至是親情。所以老王對作者一家的感激,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第三處:“他還講老王身上纏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溝里?!睂W生對老王被埋于“溝中”深表同情,但理解也僅限于此。于是筆者將霍達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對梁亦清葬禮的描寫介紹給學生:
白幔里,韓子奇跪在師傅的身旁,手持湯瓶,由清真寺專管洗“埋體”的人履行神圣的職責,為他洗浴。三十六尺白布裹身,就是一個穆斯林從這個世界上帶走的全部行裝!
由上文可知:老王是回民,信奉伊斯蘭教,葬禮遵循了穆斯林的傳統(tǒng)。一般情況下,穆斯林葬禮極其隆重。但相較而言,老王的葬禮卻極其簡單,甚至都不能稱其為葬禮。對比老王和梁亦清的葬禮,同學們唏噓不已,對老王的不幸遭遇深深同情。
二、案例分析
散文《老王》中塑造了一個社會底層的人物形象,他是不幸者。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時,有觀點可闡述,能找到理由支撐,但個別語句容易流于表象,不作深入分析;或有些語句看似平淡實則意蘊豐富,容易被忽略。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引導學生“于無疑處生疑”,引導學生“于有疑處生出新疑”。這些都要求教師在備課時研習文本要透徹,明確講解的重點與難點;對學情分析要準確,哪些內容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哪些需要合作探究,哪些需要教師點撥,都要提前預判。
歸根結底,語文課堂教學,沒有了文本細讀,學生的閱讀能力將無法提高;沒有了疑問憤悱,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將無法提高。
三、案例啟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边@種現代的閱讀教學理論強調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而學生閱讀收獲的豐贍與否,與文本研讀的深入與否直接相關。 《老王》教學中,如果沒有文本的細讀,學生不去體會類似于“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這些句子對刻畫人物形象展現人物命運的作用,只能是“入寶山而空回”!
同時,發(fā)展學生思維也是語文課堂的重要任務。語文思維具有交流性、廣泛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多種特點。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師生、生生平等、充分地對話,構建和諧高效課堂,使思維更具交流性;引導學生關注細節(jié),將文本前后勾連,發(fā)現內在邏輯關系,有時也需適當引入輔助性材料做到課內外銜接或溫故知新,使思維更具廣泛性;課堂本身就是動態(tài)的,通過細讀,打開學生的思維之窗,教師將會看到另一處動人風景,教會學生一種思維方法,便是“授人以漁”,課堂實現了增殖,使思維更具創(chuàng)造性。
在文本細讀中,發(fā)展學生思維,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比如對重要詞語的理解,筆者經常使用的就是替換法?!伴_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讓學生將“鑲嵌”換成“依靠”,比較表達效果的異同。對重要句子的理解,筆者有時會旁征博引,比如《老王》中介紹《穆斯林的葬禮》書中對穆斯林葬禮的介紹,有時會質疑問難,比如教授《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時,筆者拋出一個問題:“隋唐以前,一部分匈奴已經投降內遷定居,另一部分匈奴則向西遷徙,因此唐代已無匈奴威脅,那為何仍稱來犯的少數民族為‘匈奴,明明封大夫是唐朝將領,為何被稱為‘漢家大將?”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要通過文本細讀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將他們的思維引向“青草更青處”,這也是語文學習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