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林
摘 要: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一直以來僅是作為傳播語文知識的科目。在重視人文素養(yǎng)培育的今天,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在大學語文的教育過程中,通過語文的教學,拓展大學生們的人文素養(yǎng),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谶@個原因,大學語文教育不得不向“語文-人文-文化”方向進行拓展。本文則是在這個拓展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素養(yǎng)
大學語文一直以來都是作為我國大學生基礎文化教育的核心。在對大學生進行語文教育的同時,我們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借助語文學科的學習對他們進行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引導和拓展,以達到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目前,大學語文教育正在尋求更好的發(fā)展,為了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在當前的大學語文教育中,應將"語文"向"人文"和"文化"進行拓展,這種拓展不僅能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還可以開拓大學生的文化視野[1]。
1.拓展的必要性分析
1.1大學語文向人文素養(yǎng)方向拓展的必要性
大學語文課程是高校普遍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其重要特征。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重工具性而輕人文性的偏頗[2]。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重視其人文性的體現(xiàn)。在對大學生進行語文教育時,加強人文性的引導。這樣才能讓大學語文這門學科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這是就學科自身屬性方面來思考拓展的必要性問題。就同學們學習的目標而言,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當前素質(zhì)教育的核心。針對大學語文這門學科,我們應該發(fā)揮好學科人文屬性的作用,在對大學生進行語文教育時,適當?shù)貙⒅R向人文方向進行拓展,不僅可以使知識更具深度,拓展同學們的眼界;而且可以改善同學們的思維模式,提高對文字的理解能力。
1.2大學語文向文化傳承方向拓展的必要性
大學語文還需承擔起文化傳承的義務。語文這門學科在教學中一直以來都是作為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學科,許多收錄在語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有講述到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例如收錄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中的《蒹葭》。這個篇目中作者利用對蘆葦?shù)拿鑼憗戆涤飨嗨贾?,從期待見到戀人到追求不可得的整個心路歷程。表達出了我國的傳統(tǒng)愛情觀——含蓄。這也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婚姻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值得仔細思考和研究的命題。
人文素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和傳統(tǒng)文化有著或深或淺的關聯(lián)。在對人文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時,可以向傳統(tǒng)文化進行引申;在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承時,我們也可以向人文素養(yǎng)進行引導。讓同學們在學習語文科目的時候在這兩個方向都能有所收獲。但若是少了文化傳承方向的引導,總覺得人文素養(yǎng)似乎少了些許韻味。
2.拓展的形式和作用
2.1大學語文向人文素養(yǎng)方向拓展
在前文中,我們探討了學習大學語文時有必要拓展其人文學科屬性。我們在大學語文教育中,如何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拓展呢?筆者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總結(jié)了以下兩個方面:
2.1.1學習大學語文,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
在學習大學語文科目時,我們應當充分發(fā)揮該科目的人文性,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人生價值觀是人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可以指導人們在行為時進行自我約束,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不會在人生的海洋上航行時迷失方向。引導大學生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在將來步入社會時,可以開啟有追求、有目標的人生篇章。不具備這個素養(yǎng)的學生,可能會發(fā)生行為的偏差。在步入社會時,如果經(jīng)商可能出現(xiàn)不遵守信用的行為;假如從政則有貪污腐敗的可能。這些都是由于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導致的。
在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所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中,有一篇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這篇文章中描寫道“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shù)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我是你額上熏黑的礦燈,照你在歷史的隧洞里蝸行摸索;我是干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边@段文字的描寫就可以引導大學生認識到我們是強大的祖國中微不足道的一員,但同時也是這個國家必不可少的一員。激發(fā)出同學們內(nèi)心深處的愛國之情。把這個篇目向價值觀方向進行拓展,讓同學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認識到國家的建設需要我們,離不開我們。即使祖國母親暫時不那么完美,卻值得我們一生為之努力奮斗
2.1.2學習大學語文,提高審美水平
大學語文的學習可以幫助同學們提高審美水平。審美水平是人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學生,在欣賞美的時候,會油然而生一種崇敬感。然而不具備這個素養(yǎng)的人,在對美景進行欣賞時,可能會有一些錯誤的行為發(fā)生,譬如在景觀上面亂刻亂涂。在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時,我們也可以對審美能力進行拓展。有學者曾表示可采取營造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氛圍;以美文來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等方式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3]。筆者與其持相同的觀點。
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的這版大學語文教材中還收錄了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這個文章中描寫道:“落基山嶺之勝,在石,在雪。那些奇巖怪石,相疊互倚,砌一場驚心動魄的雕塑展覽,給太陽和千里的風看。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皚皚不絕一仰難盡的氣勢,壓得人呼吸困難,心寒眸酸”。這個篇目就是美文對美景的描述。余光中用細致的文字,雖然只有短短幾字,卻描繪了一幅落基山嶺奇石寒雪的美景。文章沒有使用華麗的辭藻,言簡意賅地描寫了作者記憶中故鄉(xiāng)的各種有關雨的景觀。學習這個篇目的時候,我們的腦海中頓時出現(xiàn)了當時的場景;再見到這樣的雨景時,也立刻對故鄉(xiāng)產(chǎn)生濃濃的思念之情。這大概就是對待美景或者說藝術品時所產(chǎn)生的共鳴吧。欣賞都來不及,又怎么下得去手對美的事物進行破壞呢?
2.2大學語文向文化傳承方向拓展
學習大學語文時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對文化進行傳承。我國的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在學習語文時,我們要透過文字的本身去學習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內(nèi)涵。
例如該版大學語文教材中所收錄孔子的《論語十則》,都是記錄孔子的言論及觀點,這些也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雖是上千年以前的觀點,時至今日仍是正確的,例如其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個觀點至今也是整個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行為做事的準則。這些正確的觀點,即使再過五千年,仍然不會落伍。這也就是我們要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原因。
3.結(jié)論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同時也是一門人文學科。在大學語文教育中,我們應當將“語文”向“人文”方向拓展,發(fā)揮其人文學科的作用。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我們不僅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提高同學們的審美能力。同時也需要將“語文”的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引導同學們通過語文的學習,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先進性、前瞻性,理解文化背后的深刻含義。學習下來,然后傳承下去。只有這樣,大學語文這門學科才能物盡其用。
參考文獻
[1] 康曉棠.大學語文教育中"語文—人文—文化"內(nèi)容拓展模式[J].課外語文,2017(1):7-7.
[2] 黃平飛.大學語文教育中滲透人文關懷的實踐探索[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218-219.
[3] 廖園園.論新課改背景下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J].神州,2012(17):112.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