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宏得
摘要:健康人格培養(yǎng),是中職學生心理成長的需要,也是學校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結合語文學科的特征,剖析語文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內涵,并對如何在中職語文教育中實施人格教育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中職語文;語文教育;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教育者主動地用心理學、教育學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心理素質,形成完滿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審美人格及創(chuàng)造人格的內在統(tǒng)一的社會活動。這種教育應包括教育者的引導和學生自主自我內化。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基礎學科,在人格教育問題上有其獨特的學科優(yōu)勢,理應成為人格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筆者從職業(yè)學校人格教育的角度出發(fā),結合中職生的人格心理特征,尋找適合職校學生特點的學科教學方式。
一、中職生的人格心理特征分析
結合筆者從事中職教育的實踐觀察,中職生普遍缺乏自信心和勇氣,不敢競爭,意志力薄弱。這與社會對他們的看法及他們自身的心理品質有關。社會上普遍認為進職校是“沒出息”,職校教育是“失敗者的教育”,他們經(jīng)歷了多次的“失敗”之后,信心也就失掉了。由于近幾年中等職業(yè)學校生源嚴重下滑,各校為了生存,招生中采用了各種各樣的政策手段,甚至是沒有參加中考或從初三分流直接招收上來的有應屆初中畢業(yè)生,也有往屆生,不同專業(yè)學生群體又帶有明顯的本專業(yè)職業(yè)心理特點。
我們看到中職學生的人格存在的偏差,而語文自身的學科性質及其具有的人格教育功能可以給實行人格教育提供有利條件。因此不失時機地對中職生進行語文人格教育顯得很有必要。
二、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人格元素
(一)課文標題的人格因素
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的標題本身就包含了對人格的思考。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激發(fā)學生對文本的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如在學習松下幸之助的《寬容之樂》時,讓學生圍繞標題各抒己見,談自己的真實想法,有些甚至是偏激極端,目的在于留思考空間,讓同學們查閱“寬容”的定義,收集關于“寬容”的故事,在第二次上課時同學們認真交流討論,他們對寬容的認識沒有那么偏激了,都會意識到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yǎng),也是生活的辯證法則。
(二)作者經(jīng)歷中的人格因素
人生的經(jīng)歷都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財富,優(yōu)秀的作家不僅以自己的文章來感召讀者,而且以自身的經(jīng)歷給讀者以極大的啟示。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不要忽視作者經(jīng)歷的介紹,或許從這些作家身上,我們會找到自己的人生路標。
1、愛國熱情的洗禮。
愛國主義篇章總是感人至深,催人奮進,作家身上那可歌可泣的愛國詩篇,不平凡的一生是一部厚重的書籍。讀過《離騷》的人,誰能忘記屈原在同腐朽貴族勢力斗爭的過程中,長期的流放饑寒交迫貧病交加的日子里,聽聞楚國攻陷,毅然懷石投江,以身殉國。讀陸游的《書憤》別忘了告訴學生這是大詩人陸游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所表現(xiàn)的愛國情懷,雖然他不曾當過兵,卻時時刻刻心系戰(zhàn)場。
2、樂觀曠達的人生定位。
人生難免起伏,不管他是凡人或是偉人。鑒賞《將進酒》時,還要介紹李白年輕時就有“大濟蒼生”的志愿,雖被推薦進京做官,卻被達官權貴們的流言誹謗,不得不上書請還,這一打擊沒有改變他樂觀豪邁的精神氣質。因為他總是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作者的一生都是一部厚實的書籍,相信學生們一定能從中受到教育,對于未來的人生之路有堅實的理想和樂觀的心態(tài)。
(三)文章內容中的人格因素
近年來中職學校實行的招生改革,使許多過去在中考落榜生有機會走入職高課堂。這些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較差,有些學生存在著自卑心理、自我封閉等人格發(fā)展問題,因此,語文教師應汲取教材中蘊涵的健康高尚的思想,結合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人格滲透。
1、把握教材名言警句,樹立人格高點。
我們應隨著教學進程,因課制宜,將課文中的有關內容發(fā)掘出來,深入闡述,以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他們理想人格的目標,從而受用終身。如荀子《勸學》中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讓學生感悟到積累的重要性,知道踏踏實實的學習才能換的成績的進步。
2、重點分析文學形象,培養(yǎng)健康人格。
讓學生在文本學習中,從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領會并培養(yǎng)向善之心,樹立去惡之志。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一些人格有缺陷的悲劇人物時,找出其人格缺陷與其命運的關系,對學生來說,尤其具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比如授課《項鏈》時,在指出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劇命運的根源是追求不切實際的虛榮不良現(xiàn)象。讓學生真正懂得人生不能只是索取,應有自己的奮斗目標、理想和信念,還應努力學習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總之,我們運用這些豐富的語文教材資源來啟發(fā)、誘導學生,就可以在學生面前樹立起一個個光輝的榜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逐漸形成健全的個性和獨立的人格。
參考文獻:
[1] 鄭雪.現(xiàn)代人格心理學歷史導引.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2]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