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中的一項重要能力。對小學語文課堂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yǎng)好語感和語文素養(yǎng),是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基于此,筆者從自身從教經(jīng)驗入手,淺述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yǎng);學生
以前的閱讀教學往往糾纏于內(nèi)容的課堂分析,很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可抓住重點詞句、段落閱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苯處熢谡n堂上要創(chuàng)造機會,利用各種途徑,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參與朗讀,讓學生多讀多練,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體味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由“會讀”到“樂讀”。讓學生讀懂、讀活,通過讀悟情明理。
一、 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精心設計課前導語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蓖瑯拥牡览?,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極大的興趣。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可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雨》這篇課文時可引導學生說:“你們都見過雨嗎?它與我們的生活很常見,就像我們的好朋友,可你們知道下雨時天氣怎樣?下雨時的情景又是怎樣呢?你們想了解嗎?”同學們個個精神抖擻地回答:“想?!庇谑牵P者就說:“好,今天我們學習一篇關于寫《雨》的課文,課文詳細地介紹了這些方面的知識,請你們用自己的能力去閱讀,并尋求答案好嗎?”話音剛落,學生就情緒高昂地朗讀起課文來。
二、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
(一) 讀懂文章題目
首先要做的并不是急于釋題,而是馬上與課文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我認為應該在課題的“讀”上下功夫,題目就是課文的“眼”,如果把題目讀好,讀懂了,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讀懂題目可以幫助學生通過題眼解題。開始讀課文時,應教學生讀得慢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重點放在讀準字音和讀的連貫上。教學生熟練運用字典,自己去學習生字詞。遇到難理解的詞語,可以用組詞、換詞,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法去解決。在初步讀通課文的基礎上,再要求學生按自然段去理解大概的內(nèi)容,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讀懂自然段后,進一步學習把握全篇文章思路、線索。教會學生認識段與段的聯(lián)系,劃分段落的方法。在學生初讀的過程中,教會學生讀書方法,通過此方法對讀的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二) 從整體看課文的“眼”
切忌一拿著課文就逐段講讀,更不要孤零零地抓詞和句的理解,不要“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要從整體出發(fā)去理解詞、句、段,理解詞、句、段要為理解整篇課文服務。簡單地說,就是讓學生比較深刻的理解課文。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重點是要把讀書、思考、交流、練習集中起來,使學生學到更多東西。
1. 積累詞語
對詞語庫中的詞語要靈活運用。如:《柳笛聲聲》中“我倆在一陣陣清脆悅耳的笛聲中,向回家的方向走去”“清脆悅耳”這個詞還能換個什么詞?又如教學《千變?nèi)f化》讓學生思考并比較石匠與商人的行為,通過倆人行為對比,理解石匠沒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句話的道理,從而正面引導和教育學生對待周圍的人應有“以德報怨”的傳統(tǒng)美德。
2. 句子理解
教學《胖乎乎的小手》時我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描寫媽媽、爸爸、姥姥這三個自然段中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學生找出:寫姥姥的這段多了“瞇了瞇眼睛,看了看”。我就出示句子作比較:姥姥拿起畫說“這雙小手,還幫我撓過癢癢呢!”姥姥拿起畫,瞇起眼睛看了看,說“這雙小手,還幫我撓過癢癢呢!”問學生:“你們喜歡哪個句子?為什么?”學生通過比較句子明白了:姥姥年紀大,看東西費力。用上這些詞組很形象,通過閱讀就好像看見自己的姥姥看東西費神費力的樣子。既讓學生從讀中去感悟句子的優(yōu)美,又能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3. 仿寫練筆
教給學生仿寫句子、仿寫段落、仿寫作文。如:課文中排比突出主題;會用過渡段;如何刻畫課文中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描寫。如:《桂林山水》學習“總分總”的寫法,指導仿寫課文。在課文的內(nèi)容上展開想象,對教學突破點進行補白。既讓學生從讀中去感悟句子的優(yōu)美,又能提高學生的想象力。
(三) 從部分到整體的聯(lián)系
一個是要注意部分與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避免割裂;一個是要注意每個部分和整篇課文的聯(lián)系,把部分放到整體中去理解。這樣,對每一部分的意義、作用會看得更清楚,對整篇課文也會理解得更深刻。閱讀時應注意從重點句、重點段入手。俗話說得好:“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遍喿x課切忌面面俱到,應點面結合,以點帶面。點,貫穿全文的一兩個詞。一連串關鍵的句或文中重點語段。通過解析詞義引導學生重點推敲達到讀得入情入境。以此帶動全文的閱讀,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效果。
三、 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加強實踐
任何一種學習能力的獲得,都需要經(jīng)過長期、反復的實踐。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主動探究訓練。同時,每個學生都有獨立個性,有自主意識,都愿意在活動中表現(xiàn)自己。只有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才有展現(xiàn)自己才能的機會。如在教學古詩《鋤禾》時,教師如果只是單一地給學生講糧食如何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學生可能體會不到。因為現(xiàn)在的小學生基本上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王子”“小公主”,根本沒有參加過田間勞動,更不知糧食如何得來。因此,在學習《鋤禾》之前,我就嘗試給學生安排一次義務勞動。在課堂上先讓學生對這次勞動進行口語交際,說一說勞動的經(jīng)過和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師相機提出詩的內(nèi)容,讓學生對比討論理解。這樣的實踐活動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內(nèi)驅力,找到了新舊知識的契合點,喚起了學生的經(jīng)驗積累并同化了新知識,同時也使學生受到了愛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教育。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喜愛,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正確的閱讀方法。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思考和接納,理解文章內(nèi)容,感受文章內(nèi)容傳達的思想感情,從而和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晶晶.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標準與學生評價的一致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王瓊華,四川省巴中市,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qū)玉山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