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總書記提出“立德樹人”是根本教育目標。因此中學新課標改革要落實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任務,而德育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本文秉持“以生為本,立德樹人”原則,探討當代中學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與路徑。
關鍵詞:中學教育;以生為本;立德樹人
中學生正處于成長的特殊時期,他們這一階段極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而產生思想波動,一旦受到不良風氣的侵襲,可能導致價值取向偏差。因此針對青春期的中學生開展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認為,開展中學生德育教育的方法與路徑如下:
一、 提高認識,轉變德育教育觀念
首先,作為新形勢下的學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從自身轉變教育觀念為起點,突破傳統(tǒng)教育思想與教育模式的束縛,重新認識德育教育工作的本質,找到符合當代中學生成長與發(fā)展需要的德育教育手段,通過針對性、高效率的德育教育工作,賦予學生精神力量,促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覺悟,并將獨特的學習體驗轉化為內在行為,成為一名講規(guī)矩、守公德的合格社會公民。其次,學校要帶頭重視德育工作,將其視為各項教育活動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在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滲透德育教育理念,整合充沛的德育教育資源,廣泛挖掘德育教育素材,如密切聯(lián)合社區(qū)、街道及社會各界,以多樣化的德育教育形式,增添德育教育的趣味性與實用性,在智育、美育及體育等多元載體的共同配合下,最終實現德育目標。最后,學校要自上而下全面落實德育教育,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與道德風氣,除了把握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機會以外,語文、化學、體育等各學科都要積極落實德育教育,實現課堂內外有機結合、學校內外有機結合。
二、 把握時機,落實德育教育手段
中學生正處于高度個性化的成長階段,此時他們已經具備自己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想要引導他們的價值取向,需要教師把握每一次開展德育教育的時機,運用德育教育的方法與手段,耐心地感化與影響學生思想觀念。在班級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營造德育教育氛圍、滲透德育教育觀念,以班集體為平臺,溝通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情感,在情感因素的熏陶與感化下,實現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班會上圍繞“該不該扶摔倒的老人”“提高學生文明素質依靠自覺還是他人監(jiān)督”等為主題開展辯論賽,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他們針對社會現象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與認知;再如班級日常教育中開展社會公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校規(guī)班規(guī)教育、尊老愛幼教育等,通過播放視頻資料、組織舞臺表演等多種多樣的形式,讓德育教育深入學生內心并轉化為實際行動,鼓勵他們熱愛班集體、學會處理同學關系、主動幫助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
三、 貼近生活,豐富德育教育實踐
單一化的德育教育形式或者過于注重理論灌輸,可能導致學生對德育教育產生抵觸情緒,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因此中學生德育教育工作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置身于豐富且貼近生活的實踐活動中,激活參與積極性,提高教育工作實效性。首先,中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他們對網絡資源表現出濃厚的探知興趣,教師應充分挖掘有利的網絡教育內容,通過視頻、圖片、音樂等多種形式滲透德育教育內容,同時教會學生科學判斷網絡信息,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誘惑,合理應用網絡優(yōu)勢資源。其次,中學生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學校應結合中學生的興趣愛好及身心發(fā)展特征,組織針對性的校園團體活動,如通過開展德育征文比賽、辯論賽等形式,一方面提高學生的集體意識與協(xié)作能力,另一方面滲透德育教育內容,提高教育有效性。再有,德育教育實踐還要走出校園,讓學生密切接觸社會,真實感受德育素養(yǎng)對學習、生活與未來工作的重要性。例如節(jié)假日組織學生參加“學雷鋒”活動,走進養(yǎng)老院慰問老人,在社區(qū)參加志愿者活動等等。這些開放式的德育教育形式,帶給了學生更直觀的啟發(fā)與感受,促進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
四、 家校合作,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過去,學校開展德育教育以理論灌輸為主,忽視社會實踐及外界環(huán)境對德育教育效果的積極影響。實際上,德育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單靠學校教育根本無法達成教育目標,而是需要學校、家庭與社會聯(lián)動,互相分享優(yōu)勢資源,形成德育教育的共識,發(fā)揮合力作用。首先,學校要積極邀請家長參與孩子的德育教育活動,引導家長正確地教育孩子;學校定期邀請德育教育專家或法律專家走進校園進行演講宣教,組織豐富的校園德育活動,以家長現身說法,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行為。其次,針對德育教育工作的效果,實施家校共評模式,通過老師家訪、家長微信群溝通等多種對話形式,全面了解學生在家中和學校的表現,評估德育教育的效果,為調整教育策略提供參考意見。只有家長重視德育教育,積極配合并參加德育教育活動,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成為孩子的道德榜樣,才能保證德育教育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總之,中學階段肩負德育教育的重要使命,這一時期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念,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打好基礎,同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就“中國夢”的必經之路。因此中學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德育教育,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為切入點,結合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有針對性地落實德育教育策略、組織德育教育活動,實現中學生文化素養(yǎng)與思想素養(yǎng)的雙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余其權,王德寶.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中學德育資源開發(fā)與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01):103-104.
[2]雷震.學校應如何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7(35):40.
作者簡介:
鄭曉斌,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永春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