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艷君
【摘? 要】優(yōu)化課堂結構,構建互動課堂,是新課標賦予我們的主要的目標和宗旨。新課改倡導改變傳統(tǒng)模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學的主導作用,保障課堂更有效、學習更高效。文章基于新課改的理念,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例,對小學語文互動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探討,以期通過探討和實踐,提高小學語文學習效果,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互動課堂? 構建策略? 有效課堂
新課改理念的推廣,教學方式隨之發(fā)生了變化,語文課堂上,教師不再唱獨角戲,學生也不再只是看客和聽眾,而是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智慧地講、學生學得智慧。教學活動,不再是“教”和“學”的分裂,而是“教”和“學”的融合,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是“教”與“學”的雙邊的共同合作。新課改背景下,互動課堂的構建,是必然的要求。下面,筆者就如何構建互動課堂的問題,談幾點思考。
一、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境激活互動氛圍
語文課堂乏味、無趣,根源在于教學方法的落后、教學情境的困乏。為此,改變語文課堂的低效現(xiàn)狀,促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促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營建濃厚的學習氛圍是前提,其中,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情境,是主要策略。創(chuàng)設情境,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與積極性。如閱讀教學時,利用文本背景的介紹,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如《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閱讀教學前,教師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呈現(xiàn)出維也納名城的外部景觀的圖片,告訴學生這就是音樂之都維也納,是世界名城,是典雅、美麗、清潔的花園城市。然后,繼續(xù)呈現(xiàn)維也納的更多的圖片,讓學生領略維也納的風采。教師再有效導讀,激發(fā)學生產生閱讀的欲望,如:維也納是個怎樣的地方?在哪個國家?為什么被稱為“音樂之都”?在世界上有怎樣的影響力?這樣問題的提出,引發(fā)學生探究的心理,促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到文本的閱讀中,激活閱讀的積極性,奠定互動的基礎。再如《滴水穿石的啟示》的閱讀前,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呈現(xiàn)出中間有個洞的一塊大石頭的圖片而質疑:這個洞是怎么形成的?是人工鑿成還是天然使然?閱讀《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教學前,教師先為學生簡單介紹彭德懷的生平以及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呈現(xiàn)大黑騾子的圖片,讓學生明白大黑騾子是彭德懷的心愛的坐騎的事實,再呈現(xiàn)細節(jié):警衛(wèi)員舉槍但不忍殺大黑騾子、彭德懷忍痛舉槍的視頻片段,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故事的背景,對彭德懷有所了解,也引發(fā)學生的內心的沖突: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學生帶著疑問而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閱讀中。
二、運用問題教學,以問題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
問題教學,簡言之就是用問題引領課堂、引發(fā)學生思考、促其互動的教學方式。教師應從關注度較高的問題入手,促學生積極、大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滴水穿石的啟示》的教學時,教師在導讀之后,再次呈現(xiàn)出有個洞的石頭,提出問題:石頭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待學生回答出“滴水所致”時,教師進一步質疑:小小的水滴怎么會如此的神力?你能從哪些詞語體會出水滴的精神和品質?對于文章中詞語的理解,提出問題,運用問題教學,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問題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引發(fā)學生對關鍵詞語、關鍵句段的注意。如:你怎樣理解“鍥而不舍” “日雕月琢”?你怎樣理解“目標專一”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問題教學法的運用,主要是以問題為載體,引發(fā)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促學生積極討論、合作交流,促學生主動互動,激活課堂。再如《音樂之都維也納》的閱讀時,教師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交流、互動:你是怎樣理解“音樂之都“這個詞語的?文章從幾個方面介紹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文章的第一句和后面的幾個句子是什么關系?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問題教學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方式,改變了傳統(tǒng)“被教”、機械“學”的模式,增強主體性、提高參與的興趣,助力互動課堂的生成。
三、運用活動教學,提供體驗實踐的機會
活動教學,也叫活動型教學,是新型的教學方法,是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符合學生身心特點、迎合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途徑。語文教學,教師應注重活動教學的運用,讓學生通過角色表演等,體驗角色、感受文本中主要任務的內心世界,從而激活課堂,也激發(fā)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的創(chuàng)新力、表現(xiàn)力特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如《滴水穿石的啟示》的閱讀中,學生閱讀到第三段時,讓學生明白這段是運用對比的寫法,通過一些名人,如李時珍、齊白石、愛迪生等的觀點進行論證。對于這段的閱讀,可以融入活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如課前讓學生搜集和整理李時珍、齊白石、愛迪生等名人的材料,制作名人卡,課堂上與大家交流。閱讀《音樂之都維也納》前,讓學生搜集有關世界名都的資料,課堂上同學們相互交流。
活動的方式很多,表演也不失為有效、促進學生互動的好方法。如對于故事性強的閱讀文本,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讓學生體驗角色,提高朗讀的有效性。如寓言故事《狐貍和烏鴉》的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快速瀏覽一遍,然后讓學生兩人一組,分別扮演狐貍和烏鴉進行角色表演,通過表演,置身于故事情節(jié)中,體會狐貍和烏鴉的心理變化,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收到較好的效果。
除了文章論述的三個主要促學生互動的方法之外,還可以通過分層教學、運用合作教學等,促學生互動,從各個角度提升教學效果。如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分組討論,給每一個學生發(fā)言的機會,也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觀點。如果融入激勵性的評價,小學合作效果會更好。再者,注重寬松氛圍的營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學生的參與與分享、注重多元評價的運用等,也是促課堂互動的主要策略。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應有效運用互動教學,與互動激活課堂,以互動提高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以互動提升學生的專注力,互動加強師生間的溝通,生生之間心靈上碰撞,提升學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互動,讓語文課堂大放光彩。
參考文獻
[1]黃慧梅. 構建小學語文互動課堂的策略[J]讀與寫,2018(12).
[2]謝國耀.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方法的淺談[J].學周刊,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