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梅
摘要:小學生都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有著屬于自身的認知特點,在開展數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合理的組合,能夠讓學生發(fā)揮出最優(yōu)的知識認知狀態(tài),從而提升數學課程的教育效果。所以,筆者從自身數學課程的教學實踐經驗出發(fā),提出“異質”“同質”,以及“自由”結組等策略,淺談如何實現有效的分組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科學分組;異質分組
小學數學課程的不單單是培養(yǎng)學生基礎數學知識的課堂,同時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數學素養(yǎng)的課堂,因此,在向學生教授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也會注重課堂中教學手段的合理應用,在提升學生認知效果的同時,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而分組教學法無疑是有效滿足這一要求的策略。但是,如何真正有效地實現分組教學的價值,讓學生基于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就是數學教師需要考量的問題了。
1異質分組
在現代多元智能理論中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有屬于自身的成長經歷,也有屬于自己的家庭背景,而這些生活經歷的差異,使得學生具有不同的知識認知能力,但是,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教師都是按照學生的座位遠近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以至于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使得不同學習小組表現出認知能力不均的情況。所以,為了讓分組活動彰顯其應有的價值,教師應當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展開異質分組,逐步提升數學課程的教育實效。
例如,在《三位數乘兩位數》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不同,為學生進行有效分組。首先,教師先對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能力進行分析,指出不同學生所具有的數學知識學習素養(yǎng)。之后,教師為學生進行分層,進一步明確不同學生所具有的不同能力。緊接著,教師以互補性作為分組的原則,使得每一個小組當中既有數學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數學學習能力一般和較弱的學生,從而保持小組當中的異質性,讓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
顯而易見,當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對學生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時,能夠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助,從而更好地依靠小組之間的協(xié)作,共同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建構。
2同質分組
興趣是讓學生進行數學知識主動建構的動力,在向學生教授數學知識時,教師能夠發(fā)現,當課堂教學的活動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時,學生會主動耗費自身的精力,參與到知識建構的活動中,從而提升認知數學知識的積極性;而當課堂教學的形式相對單一和重復時,學生也會表現出疲倦感,從而降低認知的質量。所以,在開展分組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興趣,為學生設定多樣化的活動,讓具有同一興趣的學生,在小組當中開展交流活動,從而在高漲的興致下主動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例如,在《因數與倍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學生的興趣差異,為學生設定不同的活動,從而實現“同質分組”的價值。首先,教師先對學生的興趣偏好進行了解,作為同質分組的前提。其次,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為學生設定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如有的學生可以通過翻閱課本的形式,理解因數與倍數的概念;而有的學生可以從生活現象出發(fā),總結因數與倍數的概念等。之后,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偏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活動,從而完成同質分組,讓具有同一興致的學生,可以在共同的興趣驅動下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有效學習。
不難看出,教師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認知需要,讓學生真正地結合自身的興致,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建構中,從而提升學習數學知識的質量。
3自由結組
無論是讓學生進行異質結組還是同質結組,教師都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的自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所以,為了讓學生真正地根據自己的心愿和訴求開展分組學習,教師可以在為學生設定學習任務后,讓學生進行自由結組,從而最大限度地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地感受課堂中的自由氛圍。但是,在讓學生進行自由結組開展討論活動時,教師也應當對學生討論的過程給予密切的關注,避免學生在討論中出現偏離學習方向的現象,讓學生真正地可以通過分組,完成對知識的建構。
例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中,教師先根據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向學生提出“正方形是否是長方形呢?”的討論任務,為學生的討論擬定方向。隨后,教師則將課堂的主導權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自由結組,從而彰顯學生的個人意志。之后,學生在小組中開展自由交流的活動,并在不斷表述自身意見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對長方形、正方形特質的認知效果。
總而言之,分組教學法對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具有積極的價值,但是,真正地實現分組教學的應用意義,卻不是單純地依靠“異質分組”等形式就可以落實的。因此,在之后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當繼續(xù)探索新穎地進行分組的策略,并在應用于實踐中進行改進,從而在建構完整教育體系中,提升分組教學策略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實效,促進數學課程的有效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