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念蘇
摘要:小學是一個人學習知識、塑造品格、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小學教育尤其是小學科學學科是小學生除了語文、數學、外語之外的一門有趣的,能夠拓寬思路的學業(yè)課程。隨著不斷推進的新課程改革,小學教師也積極吸納新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型教學模式,以完成教學目標,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小學科目較少,學業(yè)壓力也較輕,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形成知識網絡和體系是必要且意義重大的。本文從小學科學的角度出發(fā),分析當代小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且總結出有利于提高小學教育成果有效性的發(fā)展對策,希望對小學教育能有一點幫助和啟迪。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小學科學;教學;有效性對策
根據最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小學生作為小學教育的主人翁應該主動加強學習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而對于小學生自身來說,正確的價值觀念是做人之本,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生學習的本職任務,學生今后的中學學習離不開小學學習成果的積淀。
一、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
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提高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更需要學生對教師教學的積極配合。而教師想征得學生的積極配合,必須用積極、活潑的教學模式來吸引學生,比如帶領學生進入豐富多彩的科學實踐情景中等等
二、小學科學課堂現狀
首先,小學生并沒有把小學科學當做主要科目來學習,學生沒有認識到小學科學對以后的中學物理、化學、生物理科學科的重要意義。其次,小學科學的教學模式還是較為傳統(tǒng),學生為了達到學業(yè)目標,學生往往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因此并沒有完全吸收、掌握知識。再者,小學科學教師教學疲于應付,對小學科學教學不夠重視。最后,小學科學不像語數外一樣限制小學生的升學率,現代小學教學反饋機制缺少對小學科學的監(jiān)管和控制。綜合上述種種原因,目前小學科學效率普遍偏低,因此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提高急需有效的策略。
三、小學科學課堂發(fā)展對策
1. 充分準備教學工作
教學準備基礎工作的落實是教育教學目標成果的一半。首先,小學學校應該充分重視小學科學科目的開設和進行,嚴格規(guī)范小學科學教師的教課速度、教課計劃。其次,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深入分析教材,研究如何讓學生融入科學課實踐場景之中,課前預估學生接受知識程度,課后評價、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程度,月末對本課進行相應的總結。另外,小學科學課還應該結合學生本身特點,對不同學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學方案。
2. 小學科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小學科學教材背景來源于生活,所以教師教課的出發(fā)點應該是生活中的常識或者是被同學常常忽略的小事。在小學課堂中,教師通過生活這個切入點,成果把學生代入實踐情景后,應該適時適當將學生注意力轉移到本課的主要教學知識點。整堂課教師應該把握好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緊張度、并且控制好各段的時間,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另外,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拓展學生的思路是教師對學生的啟迪,而將所學知識反過來運用到生活中才是最大的教學成果。
3.組建小組探究學習
經研究發(fā)現,小組教學模式更加適合小學科學課堂的順利進行。小組探究模式不僅能夠減輕科學知識本身的枯燥無味,更能鍛煉整個小組成員合作學習的能力,養(yǎng)成認真傾聽他人的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提高整個班級的凝聚度。在探究學習中,教師應該作為管理者或者是旁聽者在一旁適當的協(xié)調同學間的關系,啟迪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
4.做好課堂教學評估總結
課堂教學評估是小學教育教學質量的保障,更應當作為小學生學業(yè)成績評價的參考標準,以此來充分提高小學科學教師對課堂的重視度以及小學生的課堂表現程度。同時,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具備觀察整個班學生學習效率的能力,及時提醒、并且引導個別學生轉變學習思路與方式,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5.創(chuàng)新課外教學活動
小學科學的第二課堂--戶外教學十分重要。小學科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及性格特點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戶外環(huán)境,通過鼓勵小組合作的方式帶動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親身實踐感受學習、探究的樂趣,復習、鞏固課堂知識,真正做到學有所獲。
四、結束語
實現小學科學教育的有效性,對于小學生加強學習與生活聯(lián)系,掌握、鞏固科學知識、為中學理科學習奠定基礎來說都具有顯著作用。因此,小學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融入小組合作、科學第二課堂等等教學新模式,來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效率,保證科學教育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年總目錄[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01):149-176.
[2]《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年總目錄(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01):13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