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新課改深入發(fā)展,教學方法與教育理念得以創(chuàng)新,為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奠定基礎,文章通過對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德育功效教學策略進行分析,以期為推動我國德育教育良性發(fā)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德育教育;教學策略
黨在“十八大”上提出“立德樹人”教育理念,加之教育創(chuàng)新浪潮助推,使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除關注書本知識落實成效基礎上,還尤為側重培育學生德育素養(yǎng)。為此,教師期許通過教育創(chuàng)新,為德育教育輸出提供路徑,達到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綜合水平的目的。然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過程中,卻存在教師沿用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不注重教育創(chuàng)新,阻滯德育教育目標有效落實,無法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基于此,為使初中德育教學水平得以提升,思考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教育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 通過情境教學提升德育教育功效
在新課改指引下,教學創(chuàng)新已然成為提升教學功效,有效落實教育目標,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重要手段。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積極走上教學創(chuàng)新之路,旨在提升該課程德育教育功效。教師可采用情境教學方法,摒棄以往口傳心授的教育理念,凸顯學生教育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融入道德與法治教育氛圍中,感悟德育內(nèi)涵,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
二、 通過實踐體驗提升德育教育功效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德育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家庭美德、環(huán)境道德、個人品德及社會公德,使學生擁有高尚道德情操,用良好的道德認知約束、引導自身身心健康成長。為使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更富成效,教師應在保障學生人身安全基礎上,通過實踐體驗教學法,落實道德與法治教育內(nèi)容,提升德育教育功效。例如,教師在進行“親情之家,家的意味——中國人的‘家”教學時,可鼓勵學生在課下,到同學家中去串門,以“客人”視角,客觀觀察并感受中國人的“家”,明晰家作為構成社會最為主要的“細胞”,其和諧、美滿、穩(wěn)定重要性,繼而使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形成家庭美德及社會公德等意識,在有效落實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基礎上,達到提升德育教育功效目的。
三、 通過合作探究提升德育教育功效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影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延用填鴨式等滯后性教育方法,向學生主動宣講教學內(nèi)容,使學生無法積極主動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阻滯德育教育目標有效落實,影響德育教育綜合質量。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注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通過合作探究,引導學生融入德育教育氛圍中,深切領會教學內(nèi)容,落實德育教育功效。例如,教師在進行“學習新天地,學習伴成長——學習點亮生命”教學時,可用本章節(jié)“拓展空間——學習是什么?”為話題,啟動合作探究學習小組,為學生構建自由、平等、高效合作學習氛圍,為有效落實德育功效奠定基礎。通過組內(nèi)探究,學生會發(fā)現(xiàn)學習路徑有很多,書本知識、課外讀物、生活實踐、科學研究等都是學習,也是獲取知識有效路徑,繼而達到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使學生個人品德,在其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有效落實德育教育目標。初中學生作為未來國家發(fā)展與社會建設“主力軍”,只有明晰“學習”內(nèi)涵,才能不斷擴展學習領域,吸納更多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身思想認知,提高自身品格,使社會實踐能力不斷提升,凸顯德育教育價值。為使合作探究學習更富成效,教師可以組為單位,展開班級群體性探究,以“初中階段開展德育教學重要嗎”為主題,鼓勵學生展開辯論,敢于質疑、勇于表達,繼而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使自己的思想認知體系在初中階段初步形成。德育教學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繼而消除學生成長困惑,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在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有效落實道德與法治教學內(nèi)容基礎上,達到發(fā)揮德育教育功效目的,繼而有效升華課堂教學實踐策略以踐行價值。
四、 通過自主學習提升德育教育功效
教師是學生學習生涯的“領路人”,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主體,學生應積極主動展開自主學習,使自身思想與德育教育內(nèi)涵充分融合,自主領悟德育思想,感受德育情懷,提高德育教育質量。引導學生樹立德育品格、鍛造意識,繼而在日常生活實踐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自主體悟德育的能力,張開德育思想認知的網(wǎng),激活德育感知力,繼而使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德育教育功效得以有效落實。例如,教師在進行“中學時代,中學序曲——成長的禮物”教學時,教師可在完成書本知識教育內(nèi)容后,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探究,結合自身實際,深入解析“成長的禮物”內(nèi)涵,為引導學生更好面對成長、感受成長,用健康心理及更好姿態(tài)迎接成長奠定基礎。為使學生自主學習更富成效,教師可鼓勵學生總結“學后感”,加深成長體悟力度,教師通過分析學生“學后感”,可明晰學生心理及思想動態(tài),為展開富有針對性的德育教育奠定基礎。有的學生在剖析有關自身成長的“學后感”中寫道:“從前夜晚睡覺怕黑,總是依偎在外婆懷里一睡就是一夜,現(xiàn)在我長大了,看到外婆日漸衰老的身體,突然意識到,成長需走出溫暖舒適的港灣,用自己的勇氣戰(zhàn)勝困難,在布滿挫折的荊棘中站起來,變得強大去保護最愛你的人……”教師通過與學生分享這篇“學后感”,可有效培養(yǎng)學生堅強勇敢、敢于實踐、孝敬老人等德育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使學生德育理念日漸充盈,德育觸角越發(fā)敏感,凸顯自主學習教學策略以踐行價值。
綜上所述,初中生是道德觀念培育關鍵階段,為此教師應秉持與時俱進精神,善用情境教學法、實踐教學法、合作探究教學法、自主學習等創(chuàng)新型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道德情操,達到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德育功效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前波.分層教學對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效率的思考[J].中華少年,2018(04):52-53.
[2]高佩佩.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效性的對策[J].考試周刊,2017(A5):20.
[3]馬金龍.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新課程(下),2017(11):183.
作者簡介:
吳美志,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尤溪縣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