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的國際教育和學術環(huán)境下,純粹的理論主義或者完全的經(jīng)驗主義都是沒有生存土壤的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沒有發(fā)展前景的,我們更多的實在提倡理論源于實踐而高于實踐,理論從實踐中產生。然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卻存在我們高中數(shù)學教學人員“太過于勤奮”的問題。他們一味地追求量的積累,卻無暇顧及或者不顧及質的提升,這也是不合適的,理論結合實際,教學結合科研,尤其從學生學情,教師個體情況出發(fā)才是正道。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數(shù)學;教學;反思
在當前的國際教育和學術環(huán)境下,純粹的理論主義或者完全的經(jīng)驗主義都是沒有生存土壤的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沒有發(fā)展前景的,我們更多的實在提倡理論源于實踐而高于實踐,理論從實踐中產生。眾所周知,自2002年發(fā)端、至2012年已經(jīng)在全中國開展的如火如荼的新課改實際上就是有三大支撐理論:學習金字塔理論、掌握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一、新課改關于教學的相關學習理論
學習金字塔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學者埃德加·戴爾于1946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學生學習語言2個星期后的平均知識留存率得出了實驗結論,認為學習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聽講、閱讀、視聽、演示這四項均屬于被動學習,平均知識留存率分別為5%、10%、20%、30%。而討論、實踐、教授他人則屬于主動學習。平均知識留存率分別為50%、75%、90%。顯而易見,主動學習的效率要高于被動學習。掌握學習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思想就是“為掌握而教”,并認為,大多數(shù)學生是有能力掌握我們所教授的知識的,只不過因為個體差異,每個人的掌握知識的速度和效率各有不同,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做的便是找到使學生以較短的時間能較快地掌握所學學科的手段,即方法。建構主義理論最早是由瑞士哲學家、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提出的,他認為學習的過程一定是學習者的認知過程發(fā)生了變化,即經(jīng)過“新舊經(jīng)驗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豐富和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觀也非常反對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強調學習者的主動建構知識行為。
二、“教師太過于勤奮”的表現(xiàn)及原因
(一)“教師很忙”
對于高中數(shù)學教師來說,高考是永遠繞不開的一個話題,而幾乎在所有的高中學校,學生的高考成績是衡量和考定教師教學成績和能力的一項關鍵性指標,并影響教師的崗位認定、職稱評定,并成為一些關鍵性的獎懲指標,部分教師堅信“名師出高徒”,并認為“名師”的一大標準就是學識淵博,秉著“想要給學生的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甚至更多”的原則,一般都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為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不斷“充電”,出試卷、布置作業(yè)、檢查或批改作業(yè)等各種“正事”讓教師忙的不亦樂乎。經(jīng)過閱讀相關文獻以及自我反思,筆者認為,教師重視教學,并不斷自我充電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是問題就在于教師太忙,只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確實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精力,尤其是當不了解學情而從自己想象的角度或者狀態(tài)給學生布置作業(yè)實際上是非常危險的行為,不但不能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反而可能會因為學生能力(舊有經(jīng)驗)與作業(yè)水平(新的經(jīng)驗)差距太大而導致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學不會、成績更差。另一方面,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繼續(xù)布置更多的作業(yè),而這樣只會讓學生的積極心更加受挫,長此以往,自然是惡性循環(huán)。
(二)教師片面認為只有多講題才能提高成績
盡管“題海戰(zhàn)術”已經(jīng)被人所詬病,但是在我們當前的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它依然被廣大師生所認可并被實踐,他們堅信在教學中強調和重復的作用。為了提高成績,部分高中數(shù)學教師擠占或者挪用(借用)音樂、體育甚至計算機等課程來補課或者講題,恨不得將所有能接觸到的題目從簡單題到難題,從教材中的題目到練習冊中的題目再到相關試卷上的題目都一網(wǎng)打盡。其實,筆者認為,與其打這樣的疲勞戰(zhàn),還不如在正式的課前好好準備,一步到位,給學生充分的自學、反思和相互教授時間,到了適當?shù)臅r機再進行檢測,查漏補缺,讓學生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短板,燃起主動學習的熱情,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和效率。
(三)教師太過于注重每一次考試
如當上一次考試結果不理想的時候,學校方可能會施加壓力給教師,或者教師自己可能會自我施壓,為了能夠證明自我或者出成績,教師可能會在課堂上帶著情緒上課,并可能會加大作業(yè)量或者處罰力度,這樣必然會適得其反,造成學生對課程或者任課教師的反感,甚至可能會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產生,實在是欲速不達,得不償失。
(四)教師過于勤奮可能還是學校的體制造成的
及筆者了解,在當前的很多中小學,就存在教學和教研兩張皮的現(xiàn)象。為了督促教研,很多學校舉行很多活動,要求教師填寫很多表格,并對教師的論文、課題、讀書均有一定的要求,且與教師的考核、績效工資都掛鉤。顯然,學校這樣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筆者認為,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教師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在以上事情上,那么就很容易造成教育教學時間的縮水。
三、小結
一味地追求量的積累,卻無暇顧及或者不顧及質的提升肯定是存在問題的。筆者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學和教研都很重要,但是結合在高中數(shù)學的教育經(jīng)驗及閱讀相關文獻,筆者發(fā)現(xiàn),備課其實遠比上課、輔導更加重要,只要教師抓住備課這個核心的首要的環(huán)節(jié),才有可能實現(xiàn)事半功倍。另外,教師想要找出影響自己教學成績的相關因素,一定要找對問題,下對功夫,從苦干走向巧干,也得從勤奮型走向科研型。另外,遠水解不了近渴,學校方也不能對于教師的科研提出超越教師實際能力的要求,一定要從客觀上或者宏觀上把握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度,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鼓勵教師學一些教學的理論,并對其進行反思,這樣才能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理論結合實際,教學結合科研,尤其從學生學情,教師個體情況出發(fā)才是正道。
參考文獻:
[1]張桂良.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轉換思維.中學生數(shù)理化(教與學),2018年06期.
[2]曹婧.高中數(shù)學課題探究教學的認識與實踐.考試周刊,2018年31期.
作者簡介:冷本才讓,甘南州合作藏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