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萍
摘 要:新課標提倡自學,就是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會學”。 “自學·議論· 引導”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教學實踐的不斷總結得到的一種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課程知識的學習不斷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將“授人以魚”轉化為“授之以漁”,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26-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6.047
在高品質的數(shù)學課堂上, 學生的思考一定是由淺入深的;表現(xiàn)一定是熱情高漲的;合作一定是和諧有趣的;生成一定是水到渠成的。李庾南老師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自學·議論· 引導”教學理論十分符合這些特質。
一、“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內涵
“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不僅是教法的變革,更是學法的指導;不僅是教學的理念,更是教學的方法。其核心是激發(fā)學生的學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它是教學領域較為全面的一種創(chuàng)新,倡導的是一種有規(guī)則的自由課堂?!白詫W·議論·引導”教學法在數(shù)學教學中,把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歸結為自學、議論、引導。其中,引導是關鍵,師對生、生對生、生對師無時無刻不在通過聲、情、言、行相互進行啟發(fā)、點撥、解惑、引導。個人學、小組學、全班學中都在落實自學、議論、引導。重構學材時,出發(fā)點是學生有興趣學、樂學、能學、有生長點供學生 “創(chuàng)新”自主學。學材、學生決定學法,學材、學法影響著生成的質與量。
“自學·議論·引導” 教學法蘊涵的教育思想是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學本質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教程要服從學程,以學定教。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最終要聚焦在學生學力的發(fā)展上,而學力則是一種良好的能力狀態(tài)、能力結構和能力品質。
二、“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的實施過程
(一)做好學材再建構
李庾南老師提出的“學材再建構”,是以課標為準繩,師生根據(jù)學習任務,為了實現(xiàn)學習效益的最大化對各種主客觀性學材進行主動加工重構的過程。強調和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以學定教,為學而教。教學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選擇一些聯(lián)系緊密的學材進行再構建。避免跨度太大,內容過多導致學生不能適應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二)做到學法三結合
“學法三結合”是學生的學習方法要與個人學習、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相結合;與文本問題、師本問題、生本問題相結合。每節(jié)課上,根據(jù)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問題的解答,再小組交流討論,然后師生一起總結。做《課堂自主學習單》時,不會的也讓學生先翻書看,還有不會的再請教同學,最后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再引導解決。這種教師先不講,讓學生先練的方法,引起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化,使先講后練的被動學習變?yōu)橄染毢笾v的自主學習。
(三)力促學程重生成
“學程重生成”讓學生自己的問題自己做,自己的知識自己生成,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這一點在真正做的過程中問題比較多。由于學生程度的差異,如果內容簡單些,進行的就比較順利,也能按教學要求完成既定的任務;如果內容難度較大,有時候學生根本不能跟著問題的思路走下去,這樣就不能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體會生成新知識。
(四)精研板書提思維
板書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好的板書設計能顯示出高遠的教學立意。板書設計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節(jié)課的知識的生成過程,引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方向。跟著設計的板書就能將每節(jié)課的知識在腦中用樹狀圖展現(xiàn)出來,真正起到統(tǒng)領課堂的作用。
三、“自學·議論·引導” 教學法實施過程的思考
對于初一、初二學生,要注意課堂的趣味性,設計PPT時可以恰當?shù)靥砑訄D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授課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相信學生的能力,有意減少自己的參與度,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群體討論,然后給出先前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的答案。
學材再建構要以課標為準繩,學情為依據(jù),一定要在十分熟悉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且局限性不能太大。這樣才能做好前后內容的銜接,有效提升學生整體性思維能力。
學程重生成在于讓學生根據(jù)提出的問題先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再進行深度思考生成新的問題。預設時問題不能設置得太細,要給學生留有生成新問題的空間。在生成問題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將現(xiàn)學的知識與已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明白知識點“從哪里來,是什么,到哪里去”等問題。
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即承認學生間存在差異性,并針對不同對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為了“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更好地實施,讓教學法本土化、校本化、更適合各地的學情才是上策。由于不同的學生自身基礎知識狀況、對知識的認識水平、智力水平、學習方法等都存在差異,因此他們接受知識的情況也就有所不同。如果學生程度差異較大,條件許可的話可采用“分層走班”式教學。這樣做,既避免了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作業(yè)后無所事事,又讓有余力的學生體驗到學有所成的成就感。教師事先針對各層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與練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出來,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是心靈的轉向,學生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學會學習是核心素養(yǎng)的著力點。優(yōu)秀的數(shù)學教學不僅追求獲得新知、技能訓練、思想感悟,還可以示范和傳遞數(shù)學的研究套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發(fā)展學力、學會學習,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的終極目標?!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通過不斷讀理論書籍、寫教學反思、做課題研究、參加集中研討等方式,努力做一名“腦中有智慧,手中有技術,心中有規(guī)則”的教師。教而不研則淺,以研促教,常教常新;研而不教則空,以教促研,越研越深。
參考文獻:
[1] 李庾南.數(shù)學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2] 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