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小學是學生初步接觸英語的啟蒙時期,也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階段。在全球化的時代下,英語成了通用語言,因此小學時期的英語學習就變得十分重要。由于我國小學生在家庭中缺乏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所以小學生學習英語的主陣地就由家庭變成了學校。學生對英語的喜歡程度、在交流中是否主動用英語進行交談、在課上能否理解和聽懂英語,都影響著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如何讓學生對英語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就成為提升小學英語教學效率的關鍵。本文筆者就如何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效率談談自身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效率;策略
英語的教學是困難的,因為英語教師需要讓活躍的語言取代靜止的、無聲的英語符號,還要在想象中的場所或生活中的場所中將書中的詞匯、短語和句子進行靈活地運用,英語教師要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英語語言,掌握英語的標準發(fā)音,靈活運用英語閱讀和口語,所以英語的教學活動需要雙方身心的大量投入。
為了這一復雜的工作能夠得到有效的處理,英語教師需要豐富自身的教學方法,合理、科學地運用教學技能。新課標提出,小學英語課程應把學生英語學習意識和興趣的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等當作有效性教學的評價依據(jù)。那么,小學英語教師該如何提高教學的效率呢?
一、 構建良好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一位優(yōu)秀教師不僅教學成績十分優(yōu)秀,對學生而言,更是學生學習上的朋友和生活上的長者,而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而衡量的標準就是教師能否跟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和交流,讓學生對教師說出自己的心里話,這樣的教師才稱得上是良師益友,也才能跟學生做朋友,這樣一來,教師在授課之前就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知識的重點所在,要和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和交流,幫助學生正確地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輕松愉悅地學習教學知識,并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例如,教師在教學音標時,由于小學生難以理解音標知識,因此,教師需要主動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在交流中將音標知識進行滲透,讓學生對學習音標產(chǎn)生興趣,從而展開教學,促使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 通過肢體語言動作,進行情景模擬教學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時候會扮演導演或演員的角色,因為他們在描繪事物時會利用豐富有趣的肢體語言、形象逼真的面部表情,來引導學生對教材內(nèi)容的深化理解,使學生自我表達和英語思維得到提升。教師生動形象的肢體語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英語單詞,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在教學水果單詞時,可以用不同的肢體語言分別描述水果的味道、特征和顏色,學生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就能猜出相應的水果單詞,加深了單詞的記憶,提高了英語學習的效果。
三、 創(chuàng)設良好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合作能力
良好的教學情景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課堂學習效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情景教學的創(chuàng)設,并為學生的合作學習提供機會,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并讓其充分享受成功的愉悅。事實證明,通過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之間相互幫助、引導、鼓勵和啟發(fā),并發(fā)揮出不同學生的優(yōu)勢,從而豐富學生英語內(nèi)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合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在合作學習中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掌握了how to learn、how to know等詞匯的運用,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在合作學習中還應要求學生之間展開積極的交流和溝通,讓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并主動幫助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從而提高每一個學生的成績,增強課堂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在教學句型“Whos...?This is...”時,可以讓學生將自己家庭的成員畫出來,然后進行分組,小組之間進行詢問和回答,這樣的方式,不僅讓每一位學生都興奮異常,并將自身的情感用英語進行表達,還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熱情,增強了學生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 有效利用教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問題源于學習,人類的思維活動也是基于問題進行的。探究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讓學生能夠?qū)栴}進行自主的發(fā)現(xiàn)、思考、判斷以及解決。學習的起點是提出問題,而最終的歸宿則是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提出問題,并在問題的回答中提高學習能力。以“There is/are...”為例,本課的重難點有兩個,即is/are等be動詞的選擇,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并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我在黑板上寫下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There are two apples on the desk.這兩個句子,然后讓學生從中找出他們的不同所在。一名回答:“‘There is是第一個句子的首句,‘There are是第二個句子的首句?!蔽覍λM行了表揚,然后繼續(xù)問:“還有什么不同嗎?”另一名學生答道:“‘a(chǎn)n apple是第一個句子用的,‘two apples是第二個句子用的?!蔽壹皶r對這名學生進行表揚,問他:“這兩個句子的區(qū)別在哪里?內(nèi)在的規(guī)律是什么?”這兩個問題符合為學生的認知水平,并圍繞了重難點,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繼續(xù)探究的欲望,學生們立刻進行了探究,有的通過合作討論,有的通過閱讀課文尋找答案,有的思考著黑板上的句子。最終歸納出一下的答案:當主語個數(shù)大于1時,be動詞應用“are”,而“s”或“es”應放在名詞的后面。這樣讓學生對問題進行自主的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印象,還能讓其觀察力和記憶力得到有效的訓練,激發(fā)他們探究的欲望,從而領悟英語學習的內(nèi)涵,獲得愉悅的成功體驗。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英語教師要緊跟課改的腳步,及時轉(zhuǎn)變自身的教學觀念,豐富自身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教學模式,提高小學英語教學的效率,促使學生將英語知識進行更好地掌握和應用。
參考文獻:
[1]程海燕.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J].教育革新,2012(03).
[2]張海霞.如何提高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效率[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09).
作者簡介:
張倩,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江莊鎮(zhèn)大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