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煒
[摘 要]語文教材的內容不等于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在語文課堂上,如何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呢?教師應根據(jù)教材編寫意圖、課文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學情來選擇教學內容,解決閱讀教學“教什么”的問題。這樣,才能有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真正實現(xiàn)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關鍵詞]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材;學情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6-0023-02
閱讀教學低效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課堂存在嚴重的關注點偏移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過分地關注“怎么教”的問題,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形式的翻新,而對“教什么”這個方向性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和研究。語文課上,我們不能將教材內容當成語文教學內容去教學生。如何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呢?
一、根據(jù)教材編寫意圖選擇教學內容
一篇文章一旦進入教材,它就超越了文本的原生價值而擔負了特定的教學價值,這就是教材編者的意圖。領會編者的意圖有利于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編者的編排意圖往往隱含在單元導讀、課后問題和語文園地里。
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圍繞“大自然的啟示”這一主題,選編了四篇文章。教材的“單元導讀”指出:“讓我們來閱讀本組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并圍繞‘大自然的啟示,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做到對大自然有新的發(fā)現(xiàn),在語文學習上有新的收獲。” 選編的四篇課文是《自然之道》《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和《大自然的啟示》。在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習作》中安排了圍繞“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的綜合性學習成果交流,《展示臺》提示了成果交流的方式、方法。把這幾個體現(xiàn)編者意圖的板塊聯(lián)系起來思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單元導讀是對本單元教學的重要提示,既有人文熏陶方面的要求,也有語文工具性學習的規(guī)定。 “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閱讀教學的重點訓練內容,課文從正反兩方面揭示“自然之道”,而綜合性學習著眼于學以致用的語文實踐目標。于是,這一單元教學內容的選擇就比較清楚了。一是訓練學生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語文能力;二是通過四篇課文的教學,引導學生展開對比閱讀,讓他們從正反兩方面去深入感悟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受到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睦相處的人文熏陶;三是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將課內外知識進行融合,提高學生觀察、思考以及搜集資料等習慣和能力。這樣的教學內容,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結合起來。
二、依據(jù)課文自身特點選擇教學內容
每一篇入選教材的課文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有的情節(jié)曲折,引人入勝;有的言簡義豐,意蘊深遠;有的構思奇特,明暗線交叉……文章的內容各有特點,文章的結構各不相同,文章的表達各有千秋,這些自身的特點是我們選擇教學內容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組中有兩篇說明文,一篇是《鯨》,另一篇是《松鼠》。教學這兩篇說明文,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但是,由于兩篇課文自身的特點,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該有所區(qū)別?!饿L》屬于科普說明文,每一段分別圍繞一個意思來介紹鯨的特點;它的語言樸實理性,沒有什么明顯的感情色彩。而《松鼠》屬于文藝性說明文,它不是分段逐一介紹松鼠的特點,而是將松鼠的特點分散在各個自然段中;語言運用上生動活潑,表達作者對松鼠的強烈喜愛之情。
兩篇課文各自不同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該有所區(qū)別。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說明方法這一共同的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還要把引導學生揣摩各自不同的構段謀篇方式、語言運用特色等。學生通過對兩篇課文的學習,不僅掌握了多種說明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們以后寫說明文時,可以有多種選擇。如果介紹某種物品、藥品,就可以學習《鯨》的寫法;如果介紹布娃娃或者自己喜歡的其他小玩具,就可以學習《松鼠》的寫法。
對不同的課文,要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對言簡義豐的課文可以重點教學生探究簡潔的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刻思想,對謀篇規(guī)范的課文可以重點學習作者布局謀篇的技巧,對語言運用新奇的課文可以重點揣摩作者語言運用對表情達意的作用。
三、根據(jù)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終點,它決定教學的方向。目標明確后,就是教學內容的選擇問題。一篇課文可以用來進行教學的內容很多。作為教師,我們不可能把自己在解讀文本時的思考、體驗全部轉化為教學內容。哪些應該納入教學設計中,并對其梳理、重構、整合,再通過恰當?shù)姆绞郊右猿尸F(xiàn),這需要我們根據(jù)教學目標,深入解讀文本,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尋找語文的核心教學價值,做教學化處理,甄選出有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教學內容。
如,人教版四上冊的《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依據(jù)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單元重點和課后練習,結合課文特征以及學情,我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恐龍、兇猛、鴿子、欣喜若狂、描繪、形態(tài)各異、輕盈、敏捷”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興趣的部分。
3.體會作者有條理、用詞準確介紹事物的表達特點,能有條理地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仔細閱讀《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達成閱讀訓練目標的內容主要在第四自然段。在這一段中,作者按照時間順序清晰地介紹了恐龍演化成鳥類的過程,用詞準確。這些語言特點是四年級學生所應該重點學習的內容。因此,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就可以把重點放在對第四段的學習上,不論是說明方法、表達順序,還是語言特點,都要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學習,內化吸收其表達特點。
四、依照學生學情選擇教學內容
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教學不僅僅是教師想教什么、要怎么教的問題,更是學生想學什么、要怎樣學的問題。因此,教師想教什么、要怎么教,歸根結底,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依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來決定。教師在備課中關注的地方,就應該是學生在預習時“理解不了的”“揣摩不出的”地方。
在《父親的菜園》一課教學中,一位教師選擇了這樣的教學內容。
1.詞語方面。
“鐵锨、箢箕、三四分黃土地”,這些是現(xiàn)在的學生不熟悉,甚至不認識的內容。
2.內容方面。
(1)既然菜地沖毀了,父親為什么不重新選一塊地呢?
(2)父親為什么把好不容易種出的那一片豌豆全翻在土里呢?
(3)原來貧瘠的死黃土為什么會變得黑亮?為什么還能翻出蚯蚓來呢?
3.表達方。
留心描寫父親翻土的語句,交流讀后的感受。
根據(jù)學情選擇教學內容,還要有兒童本位意識,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生活經(jīng)驗、認知起點以及思維特性等,這樣才能使閱讀教學具有針對、實效性。
總之,教學內容的選擇是關系到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提高的一個根本性的因素。只要我們樹立起“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語言”比“教內容”更本質的語文教學意識,就可能真正實現(xiàn)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華麗轉身。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