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詩遠
摘要:語文一門語言性學科,只有理解語言的內涵才能很好的學習和交流。針對當前如何提升閱讀有效性,本文簡要分析了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重要性,并探究如何促進課內外閱讀的有效銜接,提升學生理解和感知語言的能力。
關鍵詞: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理解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將閱讀由課內延伸到課堂之外,強化學生理解語言、感知語言的能力。但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學都圍繞有限的幾十篇選文展開,教材中課文成為了學生全部的閱讀素材,而學生很少接觸外部真正豐富、有趣的課外讀物,學生的閱讀興趣也被極大程度的遏制。同時,學生也缺少豐富、有內涵的寫作素材。因此,如何在充分拓寬學生閱讀的范圍,豐富學生閱讀的內容是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的重要性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將課內知識與課外內容延伸,可以充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能有效減輕學生課內的學習壓力。將課外閱讀作為閱讀教學的補充,可以以讀促思、以讀助寫,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對對語言的理解和和感知能力,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實現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銜接的相關策略
(一)課內指導課外,強化學生對語言技巧的理解
葉圣陶先生曾說;課文無非就是一個例子。是掌握有關閱讀的方法和知識,然后實現知識由課內到課外橫向遷移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借助“例子”來體會同一類文章寫作的技巧。因此,教師在講解完課文內容之后。可以精選一到兩篇具有比較性的閱讀文章供學生閱讀,促進學生對于閱讀文章語言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按照以下三類原則進行閱讀文章的選材類型;文體相同但是構思有差別;題材相同但是題材有差別;題材相同,但是寫作的角度有差別。當學生學習完課文內容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學習的知識和技巧進行獨立學習和探究,通過比較閱讀探尋出閱讀材料的異同點,然后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增強學生對閱讀材料中語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強化學生在閱讀時的分析、判斷以及推理能力。
例如,當學生學習完人教版初中語文二年級上冊《白楊禮贊》這篇文章時,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象征手法”的運用方法,為了能夠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教師可以精選其他也運用象征手法的相似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比如;巴金先生的《燈》以及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蠟燭》,都十分適合作為初中生課外閱讀的范文。學生在反復閱讀這些材料的過程當中,能夠更加深入的領悟到材料中象征手法的運用形式,同時加深初中生對于象征手法這種語言表達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強化學生感知語言和理解語言的水平,實現了語文教材作為“例子”發(fā)揮的教學作用。
(二)課內激活課外閱讀,拓展教材的內涵
語文教材中的現代文基本都是長篇作品的節(jié)選片段,課堂講解和學習只能獲取其中運用的語言手法和經典優(yōu)美的詞句。對于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理念都無從獲悉,也就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和一些話語。因此,教師在對節(jié)選課文講解分析前,除了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另可推薦原著讓學生提前通讀,老師再對課外分析時,內容就會很容易理解。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展知識面,還可極大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比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前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在聯系前后文的過程中深入的理解語言內容,強化閱讀的效果。
(三)創(chuàng)設前置性閱讀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感知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有一些課文記錄的事件距離現實生活較為久遠,許多學生難以深入并準確的理解課文表達的主旨內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在講解課文之前需要給學生提供一些有關課文內容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充分的了解當時寫作的時代背景。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網絡平臺當中搜集一些與課文相關或者類似的優(yōu)美文章,通過引導閱讀讓學生感知課文中的語言魅力。
例如;教師在講解宗璞創(chuàng)作的《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時,大部分初中生在第一次閱讀時都會很難理解。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寫作的背景,可以以朗讀的形式將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哭小弟》朗讀給學生聽,引導學生從內心深處感知課文創(chuàng)作的背景,引發(fā)他們再情感上的共鳴。再讓學生閱讀《紫藤蘿瀑布》,他們就能更深刻的理解文章語言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總之,通過課內閱讀激到課外的延伸閱讀,可以極大的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增進他們閱讀的積極和有效性。語文教師要做足功課,引導學生在課下閱讀原著以及跟課文相關的文選,以此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參考文獻
[1] 徐曉玲. 初中語文課內外銜接閱讀方案的構想[J]. 教育教學論壇,2011,(10):12-13.
[2] 王曉慶.初中語文課內外銜接閱讀方案的構想[J].
[3] 宋玉英. 初中語文課內外銜接閱讀方案的探究[J]. 閱讀與寫作,2017,(03);23-24.
[4] 吳美鳳. 內外銜接,有效融合——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相結合的策略和實踐[J].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0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