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雁
摘要:五聲調式作為一種民族傳統(tǒng)調式,又缺少半音和三整音這類音程的尖銳傾向,是低段音樂教學的基礎音階。為有效地滲透該調式音階,筆者試圖通過“趣味游戲——感知音層關系;課堂樂器——強化固定音高;感官體驗——鞏固音高概念”三大策略進行探究,以確保本次探究合理、有效,為之后的課程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五聲調式;音層關系 ;低段學生;音樂素養(yǎng)
一、研究背景
世界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提出:過早的堆積許多困難的教學是不適當、不合理的。首先給兒童接觸的應該是沒有半音的曲調,只有在牢固地掌握了它們以后,才可謹慎地引入半音。入職7年,一直從事低段音樂教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對二年級進行了教材元素整理。筆者發(fā)現,整個二年級演唱曲目當中,有80%以上為五聲調式。在平常的教學中,我們會認為五聲調式作為一個較難理解的樂理知識,不需要跟二年級的孩子強調。但縱觀整個九年制義務教育教材,都沒有對五聲調式做一個單元性地學習。并且這個調式僅涉及“drmsl”五個音,即使在之后高段的古樂教學課程里出現,也僅是蜻蜓點水。
二、具體措施
五聲調式作為一種樂理知識,從理論上教授實為枯燥。而在此基礎上所承載的音樂表現力及音階組織關系卻是整個歌唱教學的基石。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音樂感知力和對音樂美的鑒賞力,需要從不同角度對五聲調式做系統(tǒng)的練習,以確保學生能在初級階段有良好的音樂演唱素養(yǎng)。
策略一:趣味游戲——感知音層關系
人音版二年級教材教材創(chuàng)編與活動版塊出現多處節(jié)奏型練習以及旋律線練習,如:人音版第一課《郊游》創(chuàng)編與活動要求——按xx| xxx |的節(jié)奏做律動;人音版第二課《賣報歌》創(chuàng)編與活動要求——隨老師的琴音模唱以下幾組音
為了讓五聲調式音階學習更規(guī)范化、形象化。根據二年級孩子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學期初,筆者設計了本學期固定音樂游戲“接龍”、“折線條”、“唱得快”等簡單易玩得小游戲,孩子在課堂中“玩”得不亦樂乎。
例1:接龍
學生自主演唱一個音符,教師根據演唱音符按順序排列,學生發(fā)現自己能夠進行歌曲創(chuàng)作,開心不已。同時,教師要關注演唱音符的音高,在一節(jié)又一節(jié)課的反復游戲中,學生漸漸地掌握了五聲音高。
例2:折線條
隨意邀請五位孩子上臺,輕捏繩子,將其平均分成五段。教師(或學生)任意演唱五個音(DRMSL),要求五位孩子根據演唱順序排出高低。
由于游戲過程中,孩子的音高概念還不是非常清晰。學生給出任意音符時,教師要及時示范演唱或鋼琴定音,讓表演者明確地感知音的高低,并將音高用繩子表現出來。確保游戲啟到真正教學效果。
例3:唱得快
將孩子大致分為5人一組,選出裁判一名。由裁判任意寫出音符,組員誰先唱出音符即可得一分。最先加滿十分者,榮升為裁判,其余四人重新開始游戲
在整個游戲中個,孩子為了能先達到十分,都聚精會神地看著裁判寫音符,識譜效率顯著提高。本游戲有一個注意事項,在分組時要充分了解孩子的識譜能力,水平相近的孩子一組,這樣可以激發(fā)孩子的積極性。反之,組內貧富差距過大,會導致原先識譜能力弱的孩子沒時間思考、記憶,而識譜能力強的孩子沒有挑戰(zhàn)性,久而久之,減弱孩子的積極性!
這樣的游戲還有很多。低年級的孩子好奇、好動,運用趣味性強的學習方式更有利幫助他們感知音樂的樂趣。通過游戲的方式感知音層及音高,即可以讓學生反復熟練五聲音階又能多方位地得到音樂情感體驗。
策略二:課堂樂器——強化固定音高
課堂樂器作為一種規(guī)范且有效率的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孩子高效地掌握音高關系。低年級開設課堂樂器尚處于起步階段,在一張白紙上進行框架勾畫要較簡筆畫填色來得更富有創(chuàng)意。在人音版教材中,二年級還未涉入課堂樂器吹奏。因此。利用課堂樂器進行五聲調式訓練即可以讓孩子充滿新鮮感,又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規(guī)范地滲透五聲音階。
葫蘆絲作為一種易于上手的吹奏樂器,又恰好僅含有“drmsl”五音,對于五聲調式的滲透有著一本萬利的好處。雖然葫蘆絲教學相對于其他樂器較為容易,但畢竟孩子二年級,作為課堂樂器正式教學的前言,僅用一些多變的基礎教學更為適合。
1.c大調“s”、“m”、“d”音高強化
艾賓浩斯曲線體現的客觀規(guī)律表明:初識記憶會在24小時以后喪失80%以上,記憶想要以最高效率強化,應當多次重復,而每一次重復,其所達到的鞏固效果將逐漸增強。
為了讓“smd”三音音高更記憶深刻,筆者設計了多條節(jié)奏型,用趣味的語言引導學生用“5”、“3”、“1”分別吹奏,如:
等
固定音高節(jié)奏吹奏必須用各種有效手段如:肢體、語言、活動等方式確保孩子愿意多次反復練習,吹奏過程遵循由易到難,從老師出譜到學生自主創(chuàng)編,時刻保持音樂教學的藝術性。
2.二、三度音層強化
通過前期的固定音高節(jié)奏訓練,孩子已經累積了多條節(jié)奏型。在學生初步掌握吹奏方式后,給予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作空間,自由吹奏音符。但吹奏范圍必須嚴格控制在已學過的指法和音高上,教師可以將學生吹奏的旋律在黑板上記錄下來,滿足孩子自豪感,讓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強烈,對音樂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從過程和結果來看,學生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都是充滿激情和渴望的,持續(xù)二個月后,學生能夠基本的用固定調演唱“s”、“m”、“d”三個音,并能用固定調演唱三度、五度音層。
3.五度音層深入
在學生基本能吹奏“s”、“m”、“d”三音的簡易旋律后,筆者開始教授葫蘆絲“r”、“l(fā)”指法,并將教授重點放在音層聽辨層面。教師用葫蘆絲吹奏“r”、“l(fā)”讓學生模唱感知五度音層,再用鋼琴彈奏任意調性上的五度音層,學生聽辨與模唱。
二年級孩子畢竟處于音樂理論淺嘗階段,激發(fā)其對音樂終生學習愿意遠比讓他掌握知點技能來得更有意義。利用孩子表現欲強的特點,在每次課前都聽辨一到兩組音層關系,隨著孩子的聽辨能力逐日增強,其積極性也與日俱增。
策略三:感官體驗——鞏固音高概念
根據低年級年齡特點,采用圖片、游戲等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是符合其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是一種正確、高效得教學方式,應當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視覺的輔助可以刺激兒童對音樂的興趣,使兒童更容易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想象力。五聲音階各音符之間的高低關系除了從聽覺上進行區(qū)分外,也可以運用直觀的視覺體驗。
1.五線譜體驗
五線譜作為一種有效的音高感知技法,有著它獨特的優(yōu)勢。在課程前、中期已大量涉及五聲調式的基礎下,出示五線譜,讓孩子跟著彩色音符吹課堂樂器和唱固定唱名,加深孩子對音高的記憶,如:人音版第四課《我的家在日喀則》
運用彩色的音符,幫助孩子固定音符旋律線,同時強化音高概念。學生的五線譜識譜能力也有較高的提升。
2.形象圖體驗
為了讓學生繼續(xù)鞏固五聲音階,采取更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孩子繼續(xù)熱衷于五聲音階的演唱,是后期教學的主要任務。筆者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常識及娛樂活動,將其圖形化,讓學生反復鞏固音層關系。
筆者試著讓學生根據擺稱(圖1)自主給音高,學生基本能感知出左邊的為高音,右邊的為低音。筆者給音高“s”、“d”。再讓學生在各類高低稱中隨意填音,根據托盤高低及旋律線條走向,引導學生統(tǒng)一出比較適合的幾條旋律線,并跟伴奏有感情演唱自主創(chuàng)作的旋律線。
3.肢體感知體驗
柯達伊手勢是對“d-t”7個音的高度定位手勢,而五聲調式僅涉及5個音,對于二年級的孩子而已,在五聲調式中運用柯達伊手勢,跨度相對較模糊。筆者運用肢體手勢定音高,幫助孩子更清晰地掌握音高,并嘗試五、六度跨越。
圖(2)中③—⑤圖直接從跨跳到肩,中間省略的雙手交叉放胸前即為f,可以在之后的教學中繼續(xù)滲透,做到延續(xù)性、規(guī)范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手腦并用,即準確地感知了音高,又激發(fā)了強烈地學習愿望。此圖的教學嘗試學生很易接受,在自己的固定位置上通過肢體,思考從而感知音高,在課堂教學中使用頻率極高。在學生出現音層模糊時,啟到了良好的音高固定效果。
在孩子對五聲調式基本音層和c大調中固定唱名“drmsl”有了初步體驗并產生一定記憶后,運用多種鞏固手段,幫助進一步感知五聲調式間的音層關系是后期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同一時期,課程的設置依舊需要緊緊圍繞學生的身心特點,運用多元教育手段,讓孩子在快樂中體驗,在熱愛中學習。
三、成果與反思
《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音樂課程需要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筆者按照兒童發(fā)展的自然認知規(guī)律,采取五聲音樂教學,從少數音階開始數目逐漸增加,而不是開始就采用大調音階時的形式。在整個五聲調式滲透中,盡可能以輕快地,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將音層概念,固定音高位置用多元化的手段印刻到孩子的音樂感知中,是符合孩子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的。筆者通過以上方式訓練,學生在音層敏感度方面有較大的成效,為之后的歌曲演唱打下了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