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體驗式學習的概述出發(fā),分別從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性原則、主體性原則以及情境性原則等方面,對體驗式學習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結合相關案例加以分析,并提出農村體驗式教學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農村教學;物理教學;初中物理;教學應用
物理通常以實驗為基礎,且與人們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由于初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仍然需要借助具體的事物形象作為其思維支柱來思考問題,因此,在進行初中的物理教學過程中,采用體驗式學習方式對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關于體驗式學習的概述
體驗式學習是一種教學方式,主要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將生活與所教知識進行密切結合,引導學生親身觀察和體驗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并運用所學知識對出現的物理現象進行解釋,或者引導學生從物理現象中總結出物理規(guī)律,它不僅強調手、眼、嘴等身體部位并用,而且還重視用心靈去感悟,通過這種學習方式,更利于教學過程中三維目標的實現[1]。
二、體驗式學習應用于農村的初中物理教學
(一)堅持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性原則
體驗式學習不同于傳統的學習方式,它重在強調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在教學中采用體驗式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在自身經歷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其自主全面發(fā)展。堅持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性原則,是體驗式學習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之一,提倡學生“在做中學”,鼓勵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交流以及實驗等親身實踐方式,做到從現象中總結規(guī)律,最終幫助學生掌握并了解物理知識。
例如,在進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初中物理教學時,若教師采用演示實驗,在講臺上先敲擊音叉,再將發(fā)生的音叉迅速放入水中,使其激起水花,從而讓學生推斷出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但是由于坐在班級后排的學生并不能聽到音叉發(fā)出的聲音,也很難看到講臺上音叉振動激起的水花,所以并不能得出“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紤]到農村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器材并不能滿足分組實驗,因此,教師可以在演示實驗基礎上,要求學生利用自己身邊的物體,通過各種方式使其發(fā)出聲音,從而仔細感受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學生們聽到教師這樣的要求,便馬上動手實踐,做出了敲桌子、拍巴掌、撕紙以及彈撥圓珠筆等一系列使其身邊物體發(fā)聲的行為,最后通過觀察和反復實踐,學生最終得出了“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這一結論,體驗式學習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成效。
(二)堅持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
體驗式學習提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參與,提倡學生從被動接受角色轉變?yōu)橹鲃犹骄拷巧?,堅持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主體性原則,是體驗式學習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之一,它可以幫助學生獲取第一經驗,促進學生更扎實更牢固地掌握初中的物理知識。
例如,在教授“浮力”相關的物理內容時,由于大部分農村物理實驗室也缺少相關的教具,通過畫圖講解也難以收到良好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學生自己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要求學生從家里帶來一個大小適中的容器,如魚缸或者臉盆等,再從學校的衛(wèi)生室中找兩個藥瓶上的橡皮塞,并要求學生上課前在容器中裝滿水。
在課堂上先引導學生將橡皮塞1與橡皮塞2同時放入水中,在二者都接觸到容器底以后再松手,觀察并比較二者的運動與浮沉情況,學生在這個實驗中看到了兩個橡皮塞都做向上運動,最終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將橡皮塞1放入水中,一旦接觸到容器底就馬上松手,將橡皮塞2放入水中保持,在接觸到容器底以后,使勁按壓并保證其下部凹孔里的水排空,當橡皮塞2與容器底部充分接觸以后,松手并觀察兩個橡皮塞的浮沉情況,學生在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到橡皮塞1做向上運動,最終漂浮在水面上,而橡皮塞2卻保持在水底,并未做向上運動,最終也沒能漂浮在水面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橡皮塞2兩次沉浮結果不同?這與其哪個面上遭受壓力的變化有關系?最終幫助學生理解了“浮力產生原因”,并引導學生畫出了橡皮塞的水中受力圖,這種主體性體驗式學習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堅持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情境性原則
堅持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情境性原則是體驗式學習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之一,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與物理知識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融入情境中,進而幫助學生在實際體驗中理解所學的物理知識。
例如,教師在教授“摩擦力內涵”這一節(jié)時,由于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較為有限,不能準確理解摩擦力的內涵,甚至存在大部分學生還存在一種“摩擦力就是阻力”的認識誤區(qū),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啟發(fā)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向學生提出“人在走路過程中的前進動力是誰提供的?”“車站安檢傳送帶上的行李又是憑借什么力量前進的?”從而引導學生思考“摩擦力和動力之間的關系”。此外,教師為學生布置一個情境活動,帶領學生們進行爬旗桿活動,幫助學生融入該情境活動,教師安排兩個準備爬旗桿的學生手上分別涂上滑石粉和鎂粉,讓觀看爬旗桿的周圍同學比較兩個學生爬旗桿的結果,進而促進學生在情境觀察與比較中領悟到“摩擦力并不是阻力,有時也可以是物體運動的動力”這一結論,通過這種方式使農村學生在初中物理體驗式學習中更深刻地感受物理知識,進一步提升其學習物理知識的積極性[2]。
三、在農村進行體驗式教學的建議
(一)堅信體驗式教學的魅力
農村部分教師由于條件限制,會選擇放棄讓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轉而采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最后使課堂枯燥無味,教學效果較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較弱,這是十分不可取的,教師要堅信體驗式教學的魅力,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帶領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果。
(二)辯證看待農村教學環(huán)境
農村的學校劣勢雖然是較為明顯的,如教學器材不健全、教學設施不配套以及教學設備數量不足等,并且在短時間內并不能得到迅速有效解決,但是農村也有其獨特的教學環(huán)境優(yōu)勢,比如河流、泥土以及樹木等自然資源,這些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的實驗室,教師可以結合這些獨特的教學資源,帶領學生在自然實驗室中進行體驗式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結論:
綜上所述,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體驗式學習,堅持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實踐性原則、主體性原則以及情境性原則,堅信體驗式教學的魅力,辯證看待農村的教學環(huán)境,同時重視農村的課堂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識。
參考文獻:
[1]林琳.體驗式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01:86-87.
[2]肖芳.體驗式學習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7,06:152-153.
【作者簡介:朱文亮(1982.11—),男,漢族,海南定安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現從事初中物理教學相關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