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潔
摘 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交流方式。通過提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診斷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反饋教學效果,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廣大教師應積極探究如何有效提問,以使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提問;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2-013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2.082
問題的提出往往能推動學生的思維過程。因此教師但凡重視對學生提問,就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的思維被點燃繼而產(chǎn)生碰撞,噴發(fā)出絢爛的思維火花。
一、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一)提問的時效性不到位
課堂上提問的時效性不到位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是指提問過于及時,比如在學生回答的興致勃勃的時候,教師突然打斷,針對學生的表達提出一些問題。這樣不僅打斷了表達者的表達思路,也破壞了傾聽者的記憶和思考,有百害而無一利。另一方面是指提問過于滯后,比如在問答過程中,已經(jīng)過去了好幾對同桌對話,然而教師卻回過頭來針對第一對學生的問答內(nèi)容進行提問,這無疑是加大了學生的思維難度。
(二)提問的量效性不合理
課堂上的提問數(shù)量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度。過多的問題會窄化學生的思維空間,縮短學生的思維長度,過多地控制了學生的頭腦活動,讓學生受到限制,處于被動的局面,完全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相反,過少的問題也會帶來很多弊端。比如無法通過提問來了解學生當堂課的學習情況,也無法判斷學生的傾聽成果,以至于無法了解學生真正的學習效果,那么教師的教學任務是否有效完成也會成為問題。
(三)提問的質(zhì)效性不佳
1.問題范圍太廣,讓學生抓不著頭腦。很多提問是教師在課堂上突發(fā)其感、由聽而發(fā),因此問題的提出是沒有經(jīng)過仔細思考和斟酌的,從而導致了問題的質(zhì)量不高,尤其凸顯在一個問題問的太寬泛,學生不清楚到底要他們回答什么,模糊了學生的思考方向。
2.問題過難或過易,缺少思維的滲透。比起精心設計和組織的問題,教師口中很多Yes or No的問題讓學生忽略了思考的過程,摒棄了思考的能力,只需要機械性的跟隨大流回答。雖然課堂表面很是熱鬧,實則沒有任何思考的深度。反之若是問題過難,超出學生思考的范圍,學生就會失去思考的信心和興趣,沒有意愿去深入思考和回答。久而久之,課堂效率將大打折扣。
3.對于提問過于重視結(jié)果而忽略過程。大部分的課堂中的提問教師總是會很關注問題的答案,但是對于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考過程和反饋修正關注的不是很多,也許是因為課堂時間的有限。盡管這樣,對于問題的反饋和思考還是很有必要的。
4.提問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太高。普遍的課堂教學中,都是以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為主。事實上,學生也有提問質(zhì)疑的能力,如果能將提問的主體地位從教師過渡到學生,相信提問的質(zhì)效性又會有所提升。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把握提問實機,提高提問時效性
教師要善于抓準學生的有效資源,等待學生表達完整以后,立即針對剛剛的表達提出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及時在剛剛的傾聽中回憶出有效答案。如果時機得當,那么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得到最大的調(diào)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時機不當,那么學生的注意力會被分散,不管是表達的學生還是傾聽的學生,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所有的提問,如果在時效性方面得到重視,那么教學過程會更加優(yōu)化,學生會更加積極地去主動思考、學習,取得更棒的教學效果。
(二)關注提問數(shù)量,提高提問量效性
整堂課不能沒有提問,或者只有個別幾個提問,這樣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也不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好多個提問,讓學生應接不暇,并會打亂教師的整體教學節(jié)奏和學生整體學習契機。教師可以把提問平均到每個環(huán)節(jié),保證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提問都不會讓學生懈怠或者厭倦,也可以將教學各環(huán)節(jié)設計成有的環(huán)節(jié)有提問,有的環(huán)節(jié)省略提問的過程,純粹讓學生處于傾聽思考的一個狀態(tài)。
(三)聚焦提問質(zhì)量,提高提問質(zhì)效性
1.針對提問過難過易的問題,教師的提前設計就非常重要。在課前設計問題時或者當場提問時,教師都要充分考慮課程標準、教材內(nèi)容以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語言技能,緊緊圍繞學生的立場來提出問題,這樣就可以徹底避免提問過難或過易的問題。
2.針對提問忽視過程強調(diào)結(jié)果的問題,首先,教師應注意在發(fā)問時向全體學生發(fā)問,并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全體學生仔細思考,然后再請學生回答。一位學生答完后,教師可再引導其他學生對這位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讓每個人都有思考的過程。其次,提問后,教師也要根據(jù)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個人情況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再次,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答案,并給出合理正確的評價或者組織學生來進行評價,體現(xiàn)了整個提問環(huán)節(jié)的過程性,而不是只注重對與錯的結(jié)果。
3.針對提問中教師主導地位高的問題,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鼓勵、引導學生自發(fā)提問,將提問的舞臺提供給學生。教育家們一直強調(diào)讓學生“質(zhì)疑”。如孔子曾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意在促進學生自我思考、自我發(fā)問。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要讓學生看到、感覺到不懂的東西,呈現(xiàn)出他們的疑問。因此,教師能做的就是將這種好的質(zhì)疑習慣輸入給學生,讓他們對提問越來越在行,促使自己的思維越來越開放,這樣不僅能達成有效教學的目的,使學生形成一種求知的需要,還能大大提高每個人的注意力和思維能力,最后享受自我成功的愉悅感。
綜上所述,課堂中的有效提問會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提問策略設計好各種問題,避免無效提問的多次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冢汉D铣霭嫔纾?003.
[2] 魯子問,康淑敏.英語教學方法與策略[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