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向華
[摘 要]《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數(shù)學教學中,合作交流可以起多種作用,不僅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重點,化解教學難點,還能讓學生學會合作,提升交流能力。因此,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合作交流的時機,恰到好處地運用合作交流來促進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
[關鍵詞]合作交流;促進;數(shù)學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9003401
合作交流是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學生自主探究的必要補充和延續(xù)。通過合作交流,既可以讓學生形成合力聚焦有疑義的問題,又可以深化學生的認識,使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具有深度和廣度。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如何在合作交流中促進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
由于學生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學習背景,他們之間必然存在著認知差異。因此,教師可通過課前導學的方式讓學生先行接觸將要學習的知識,并讓學生將最直觀的感知記錄下來,在上課伊始組織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將各自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在所提出的問題中,有些是學生能夠通過合作交流解決的,有些是學生無法解釋或難以解決的,因此這些問題便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例如,教學“小數(shù)的意義”時,課前我給學生出示一份導學案,讓學生回憶之前對小數(shù)的認識并用一個正方形來表示“1”,這樣就引導學生將一位小數(shù)和十分之幾聯(lián)系起來。隨后我給學生出示一個兩位小數(shù)(0.48),引導學生嘗試在圖形中表示出這個兩位小數(shù)。在課上交流這個問題的時候,學生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有的涂出4個大格,然后在第5個格中涂出一大半;有的將第5個格平均分成10份,涂了其中的8份;還有的將原來十等分的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涂出其中的48份……在交流不同方法的時候,學生各抒己見,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并提出了一個深層次的問題:4后面的8表示什么意思?對于這樣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我及時捕捉到學生的認知需求,引導他們從分數(sh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兩位小數(shù)與百分之幾之間的聯(lián)系。上述教學,學生在課前對問題進行了思考和探究,課上交流讓他們體會、理解他人的方法及完善自己的方法,促使他們從數(shù)學本質上尋找兩位小數(shù)的意義,從而對小數(shù)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在合作交流中,不同的學生觀察的角度不同,思考的切入點就會不同,從而促使他們對問題考慮得更加全面、完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來化解認知難點,促使學生自己去攻克“堡壘”,這樣學生不僅會有深刻的體驗,而且能提升數(shù)學學習的信心。
例如,教學“表面涂色的正方體”時,我首先和學生一起探索將一個大正方體的表面涂色并分成若干小份后會出現(xiàn)哪些表面涂色的情況,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有序地探索將大正方體分成若干個小正方體后各種涂色的面的個數(shù)。在收集數(shù)據(jù)之后,我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shù)據(jù),嘗試探究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逐漸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本質: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都在大正方體的棱上,所以只要數(shù)出每條棱上兩面涂色的正方體的個數(shù),然后用(n-2)乘12即可求出結果;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都在大正方體的面上,排列成正方形,正方形的邊長等于大正方體的棱長減2,所以可用(n-2)2×6來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的個數(shù);一面都不涂色的小正方體是一個小號的正方體,棱長等于大正方體的棱長減2……在得出這些規(guī)律之后,學生還發(fā)現(xiàn)幾個表達式中都出現(xiàn)了“n-2”,這樣的“巧合”推動他們去思考為什么要減2,從而促進學生在數(shù)形結合中理解這部分內容的本質含義。通過合作交流,學生探究出數(shù)學知識背后的規(guī)律,這樣有意義的學習讓他們受益匪淺。
三、在合作交流中掃除認知盲點
學生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反復強調比較重要的內容,但不可否認的是,教師對教學內容機械重復的意義不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合作交流的形式來探討課上的收獲和疑問,促使他們掃除知識盲點,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例如,教學“分數(shù)的意義”時,我引導學生回顧認識分數(shù)的過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分數(shù)“由平均分一個物體,每份不足1”演變成“平均分一個整體,每份可以是幾個”,而且平均分的東西也從可見的物體逐漸拓展到看不見的時間以及一些計量單位等。在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后,學生逐漸抓住了分數(shù)的本質——平均分,但是對于單位“1”的概念,很多學生還是存在不少疑惑。于是,我組織學生交流自己對單位“1”的看法。經過深入的交流后,學生用樸素的言語給了我最大的驚喜:只要是可以被平均分的東西都可以看作單位“1”。我對這樣的說法表示肯定,消除了很多學生的疑慮,使他們對分數(shù)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總之,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找準時機,引導學生展開有效的合作交流,深化他們的數(shù)學學習,提升學生的認知層次。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