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志勇
摘 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教育的本質在于參與,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才是幫助學生有效提升整體素質的重要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主動參與;學生素質
小學數(shù)學科目的教師想要通過日常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整體素質,需要保持先進的教育理念,與時俱進,不斷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和互動的能力和意識,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潛能,促進學生主動活潑地成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清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課堂的任何學習安排都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為主要目的,促使學生能夠充分地開發(fā)自身潛力,使他們的素質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一、以“趣”為導,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動機
首先有了興趣和動機,人才會開始有目的地行動。由此可見,教師只有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刺激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和互動中來。課堂的安排可以從問題和疑惑開始引入,創(chuàng)設未知的知識世界,讓學生通過題目走進相應的情境中,被課堂氣氛所感染,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并試著解決問題,引發(fā)學習的興趣。學生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心,由此受到激發(fā),打開了學習和求知的渴望,在困難重重的學習道路上不斷前進、磨煉意志。例如,在教學“小數(shù)的性質”時,教師板書“5、50、500”向所有學生提問:“請選用合適的運算符號和單位將三個數(shù)字有效地連接起來?”這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和沉思,通過激烈的討論,不少學生找到了答案??梢约由蠄A、角、分的單位和等號,也可以加上米、分米、厘米這三個單位和等號等。因此,學生的熱情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趁著熱度,教師可以再延伸一道數(shù)學題,讓學生用同一單位將等式中間的三個數(shù)字分別表示出來?學生紛紛說:“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接著老師借提問引出新課,像5,5.0,5.00請問這些數(shù)字有什么差異?數(shù)值相等嗎?為什么呢?通過這種自然的過渡,讓學生理解小數(shù)的性質和定義,學生更容易快速地接受新知識,并通過思維和聯(lián)想,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和應用能力,引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互動中。
二、重視知識發(fā)生過程,為學生創(chuàng)設參與的機會
課堂教學的過程和進度要與學生的成長情況和認知規(guī)律相符合。學生有了參與的動機,還要有參與的機會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備課時,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和學習水平制訂詳細的教學步驟,并設計出有層次的學習要求和練習要求,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擁有平等的表達機會和思考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當講解到“兩位數(shù)減一位數(shù)的運算”時,以23-8為例,可以按照一定步驟進行口算:
(1)想一想:如果從23根小棒里去掉8根,要怎么取呢?
(2)擺一擺:分小組討論,同時操作學具進行擺放和計算。
(3)說一說:各小組派代表說出各個小組擺放和計算的過程。
第一種方法,先拿去零散的3根小棒,再重新打開1捆取出5根,剩下1捆零5根。
第二種方法,先打開1捆取出8根,把這一捆剩下的2根和零散的3根合在一起,這樣就剩下1捆零5根。
第三種方法,先打開1捆直接與零散的3根放在一起,再從中取出8根,于是剩下1捆零5根。
學生匯報時,使思維、操作、數(shù)學語言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通過上述活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揮。以小組為單位操作、討論,使學生不僅在知識上合作與交流,而且還在情感和意志上交流,學生通過綜合的課堂演練和互動活動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三、注意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參與的質量
所謂參與的廣度是指參與活動的學生所占的比例。教師想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一定要讓所有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實踐探究知識的活動中,防止偏袒少數(shù)學生的情況出現(xiàn)。改變在課堂教學中部分學生“出勤不出力”的現(xiàn)象,引導全班學生人人參與教學活動,課堂上不留死角。當講解到“不連續(xù)進位加法的豎式計算”時,教師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問,究竟怎么列豎式才是正確的?學生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學生通過聽取他人意見獲知了方法。對于學習方法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有針對性的測試,不能僅從表面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新知識,而要通過課堂啟發(fā)和引導,讓學生都參與到實踐中,探究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做到人人參與,人人動腦,使全班學生的數(shù)學技能都得到提高。
參與的深度是指學生在參與學習過程中獨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的程度與積極思維的程度。當講解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教材設計以學生已經掌握的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通過動手操作和實驗來確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因此引導學生參與實驗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把握教材的程度、理解教材的深度和運用教材的活度有所不同,因而呈現(xiàn)出多種不同跨度的教學設計:第一種,在畫好高的平行四邊形紙上,讓學生“沿著高剪開,再拼成長方形”;第二種,在畫好高的平行四邊形紙上,教師說:“可以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轉化為長方形?!边@種設計較前者“放”些;第三種,先提出問題:“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平行四邊形通過拼接可以得到哪個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他們的面積應該如何計算?”(長方形)學生找到自行裁剪的平行四邊形紙片,按照教師要求一步步操作和分析:(1)我們要在平行四邊形的紙上畫出一條怎樣的線段?(2)沿著這條線段剪開。(3)把剪開的兩部分拼成已學過的圖形——長方形。顯然,這樣的設計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參與機會和思維空間。當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教師又在學生認知的轉折處層層設置問題:“你是如何轉化的?”“為什么你會想到通過沿著高剪開來找到需要的圖形呢?”通過問題的過渡,讓學生的思維也不斷拓展。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都得到和諧的發(fā)展,并使每個學生都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使廣大學生的素質都得到提高。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