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東恩
摘 要:求真至善是實施小學德育不懈追求的目標,通過各種有效教學方法,提升德育教學質量,打造出的一種理想教學境界。立足求真至善,可以讓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基點提升一個層次,讓教育教學上升到培養(yǎng)個人價值觀的高度,促進小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最終達到全面發(fā)展的效果。結合求真至善的釋義,談一談如何弘真揚善,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望拋磚引玉。
關鍵詞:小學德育;品德與社會;求真至善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是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和行為素養(yǎng),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的綜合性課程,屬于德育的主推科目,對于提升基層教育部門德育質量來說,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每一位小學品德教師都要進行高度重視,積極探尋多樣、高效的教學方法,讓小學生樂學、會學、善學,并且將德育知識落實到具體生活中,實現(xiàn)人格和精神的升華。
一、關于“求真至善”的教學內涵解析
所謂“求真”從字面上來理解,意為尋找事物客觀存在的規(guī)律,追求真實、真誠、誠信等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來自勉,努力做一個追求真實,實事求是的人?!扒笳妗狈从沉艘粋€人內在的心理品質,是一種對待人或者事件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也是科學探索中應當具有的辯證分析精神,在德育實踐中,我們追求這種高品質的教學。
而所謂的“至善”一詞主要出自《禮記·大學》,原文摘錄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致意思為大學教人的道理,在于讓每個人本身具有的優(yōu)良品行得到凸顯,然后推己及人,使他人也能得到靈魂凈化,最終精益求精,達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永遠保持不變,因此,可以理解為“至善”是我們德育教學追求的最高點。而“求真至善”加起來的釋義就是要利用科學精神造就教育之魂,以人文精神培養(yǎng)教育的根基。小學思想品德教學是培養(yǎng)人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素養(yǎng),落實“求真至善”教學目標的基礎組成環(huán)節(jié),也是培養(yǎng)兒童正確價值觀的核心課程,故而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就成為我們品德教師共同的責任。
二、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一)以“求真”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
實事求是、科學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一旦養(yǎng)成,將會伴隨學生一生,助其在今后工作中取得更好、更突出的進步。因為實事求是,不以主觀情緒分析人或事,從而避免影響自己的判斷力,對人對事有失公平、公正,也因為科學嚴謹,讓自己在更多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得謹慎、負責,這些都是個人正確價值觀的體現(xiàn)。當今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動中,越來越多企業(yè)需要這種認真、負責、求真務實、不講空話的為人處世態(tài)度,因此,以“求真”為導向,培養(yǎng)小學生實事求是的學習態(tài)度,對發(fā)展其良好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意義重大。對于教學策略,筆者認為,應當從教材的文本中進行挖掘。
比如,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那就是學生抄襲作業(yè),當教師給學生布置完課后作業(yè)后,有的學生懶于完成作業(yè)或者上課沒有認真聽講,陷入了作業(yè)不會做的尷尬地步,當然他們普遍的解決辦法就是“借鑒”,通過抄襲他人的作業(yè),從而達到“交差”的目的,這便是對事不負責任的學習表現(xiàn),此外,類似還有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學生由于不會回答而偷偷“請教他人”的現(xiàn)象,這些都是不良的學習態(tài)度,作為品德教師應當對此積極遏制。小學生具有較強的思想可塑性,對于教師的話多半能夠聽進去,此時我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必定可將學生從不良品行邊緣拉回,從而使“求真”得到落實,使這種優(yōu)秀的為人之道長久伴隨學生。
(二)以“至善”為追求,完善學生人格魅力和價值取向
小學階段,兒童由于年齡較小,對周邊事物的認知尚不完善,因此,在各個方面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至善”是品德教學的最終目的,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應當凸顯學生的人格魅力,完善其對價值取向的認識和體會。而小學生的人格魅力,主要體現(xiàn)在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上,如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尊老愛幼、孝敬父母、誠實守信、拾金不昧等方面,具有這些高尚品質的人,往往能夠受到很多人愛戴和擁護,正所謂“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則君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此外,從良好道德品質的教學延伸來看,小學生人格魅力和優(yōu)秀價值取向的養(yǎng)成,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更多人群,比如學生的父母、教師、公交車司機、飯店食客等,從而構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社會,讓世界充滿愛。
比如,教學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請你相信我》這一課時,教師應當首先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1)讓學生知曉誠信的內涵,即說真話,待人真誠,言行一致。并且了解誠信對于一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2)讓學生感受到被人欺騙和出賣之后的憤怒和不滿,從而勉勵學生自覺主動做一個具有誠信意識的人。(3)使學生學會知識和能力的遷移,讓自己本身具有的高尚品質遷移到他人身上,讓世界更美好。“至善”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的最高境界,在小學階段僅為啟蒙時期,以此“誠信”為出發(fā)點再合適不過,讓小學生自覺約束自己,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至善”的目標就不會遙遠。
(三)結合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實踐活動,深化其整體感知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讓學生僅知曉書面上的故事,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懂得奉獻他人、團結合作、誠信待人的意義,也在與他人交往中得到正能量反饋。
當然,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應當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各種便利條件,首先確保學生的安全,其次才是發(fā)展其思想道德認知。實踐活動的組織要盡量生活化。小學生將來總歸是要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的,而社會的主要構成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情境,因此,教學活動要面向生活,以便能讓小學生在衣、食、住、行、用與玩樂的結合教學中,體會到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再次,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要具有持久性,不能“三分鐘熱度”,唯有確保活動的持久性,方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將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當成一種生活中的常態(tài)。比如,時常組織小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養(yǎng)老院進行義務匯演,讓小學生的才藝帶給老人們無盡的歡樂,而小學生也可以從老人們的歡笑中,體會到充滿陽光的社會氛圍,使其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進一步養(yǎng)成。
概言之,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成才,發(fā)展學習個性,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重要基礎環(huán)節(jié),每一位小學品德教師都應當對此引起高度重視,以“求真至善”為德育的導向,以多樣化、科學性的教學方法作為基礎,以激發(fā)兒童德育學習積極性為立足點,本著持之以恒的教學態(tài)度,讓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價值觀念,也讓素質教育改革更好地落實到一線教學工作中。
參考文獻:
[1]王艷薇.《品德與生活》教學心得體會[A].百川利康(北京)國際醫(yī)學研究院.2016年1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百川利康(北京)國際醫(yī)學研究院,2016.
[2]陳友水.善學習 重感悟 促發(fā)展:如何提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華夏教師,2016(9).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