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云生
摘 要:現在的學生都有自己的“自主權”。語文閱讀教學要開放課堂,設計以“導”為核心的教學結構,讓學生唱主角,教師當導演,實現主導與主體的有機結合,系統(tǒng)知識和思維開拓協調發(fā)展,引導學生在智慧的峰巒上不斷攀登。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創(chuàng)造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言文字訓練的主旋律,是美、智、趣的藝術結合體,在新世紀的教育中,我們應隨著改革的新氣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將美、智、趣融會貫通,讓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那么,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應如何落實新的課程標準,體現新的教學方法呢?現從學生的興趣、思維、靈感等方面談談個人的認識與思考。
一、以讀誘思,移情入境
新課程標準在目標定位中強調指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边@就必須靠平時多讀。朱作仁教授也指出:“理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钡拇_,朗讀不但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在頭腦中形成“活”的形象,還能豐富學生語言材料的積累,發(fā)展思維,促進想象力。因此,對于文章的精妙處,我總是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移情入境感受一番作品中的神韻。如在教學《山雨》一文時,我先利用PPT展現山雨的色彩美,接著配上優(yōu)美的山雨音樂,讓學生輕聲朗讀、揣摩,然后讓個別學生(經教師課前指導)伴隨著雨聲體味山雨的音韻美、色彩美,在視覺與聽覺的交融中,從而引起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達到了朗讀者運用想象來創(chuàng)造的目的。
二、以讀質疑,討論釋疑
學自疑起,發(fā)展智力,離不開一個“疑”字。質疑是點燃思維的火花,探求知識的種子。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質疑意識,啟發(fā)學生從課題、字詞句、思想內容的方面質疑,并通過討論交流的合作方式進行釋疑。俗話說,“橫看成嶺側成峰”,不同的同學,具有不同的立足點,不同的思維方向。而新課標從人本的角度出發(fā),也第一次提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小組教學正是針對此點,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自由馳騁于學習天地之中,使競爭與合作,個人與集體巧妙地統(tǒng)一起來,加強學生自評和互評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生活互動的形式,實現“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讓學生在平等的氛圍中,優(yōu)勢互補,縮小個體差異,體驗集體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悅。當然,教師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要提供完整的反饋信息,適時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畫龍點睛的點撥。這種點撥不能拘泥于一格,而要讓學生深層理解、言之有理、自圓其說,在討論合作中明辨是非、集思廣益。
三、以讀引讀,開闊視野
文學寶庫浩如煙海,語文教學只是經典中的滄海一粟。因此,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目的,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課外閱讀,通過對知識的延伸,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把課內知識轉化為課外運用的遷移能力。如在學習《蛇與莊稼》后,我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使用殺蟲劑“滴滴威”后,許多鳥類瀕于絕種呢?學生自行查閱資料,終于明白鳥類滅絕是由于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即農民大量使用“滴滴威”,污染了河水,使魚體內含有“滴滴威”,而鳥吃魚后,魚體內的“滴滴威”就轉移到鳥體內并蓄積起來,當超過鳥對“滴滴威”的允許量時,就使鳥停止繁殖。因而許多國家停止用“滴滴威”。這樣,學生進一步領會到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復雜的,必須研究它們,掌握它們的規(guī)律。同時也更堅定了學生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信心。
四、以讀導寫,讀寫相融
閱讀是獲得知識的主要源泉,寫作是各種知識綜合運用的結果。因此就有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之說。無論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還是優(yōu)秀的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本身都是作者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再現生活的藝術結晶,蘊含著耐人尋味的語言美、身臨其境的風景美、催人淚下的悲壯美……它們能深刻地揭示生活,開闊學生的眼界和心懷,是提高學生健康審美情操的精神營養(yǎng)。小學生在寫作的初級階段,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仔細斟酌作品中的人物對話、心理刻畫、故事高潮及引導學生摘抄妙語佳句,博采精華,挖掘出作品的藝術精髓,積累大量的寫作材料,進行“葫蘆文”寫作及模仿寫作。如模仿范文的構思立意、布局謀篇、表達方式等。這種模仿并不是簡單的模擬和抄襲,而是一種啟示和學習,借助模仿,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散發(fā)身上潛伏的靈氣,從而進入獨立自由的創(chuàng)作階段,推陳出新,產生新穎別致的見解和表現方法,達到讀、寫、創(chuàng)相融的境界。
閱讀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教師應努力讓閱讀成為一種智力游戲和藝術享受,使學生在豐富的閱讀世界中受到熏陶,逐步提高鑒賞能力,強化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突破原有知識圈的張力,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創(chuàng)造美!
參考文獻:
[1]唐焰清.淺論如何感受語文之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9).
[2]劉淑芳.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J].寧夏教育,2007(Z1).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