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蕊萍
摘 要:從我國語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語文教學的根本宗旨方面及閱讀教學論和閱讀認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都應該是一個“讀”字?!白x”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性語文能力的客觀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徑。忽視“讀”或“讀”不到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和聽說讀寫技能的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朗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主要訓練項目,它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陶冶學生的情操。通過朗讀,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為立體的聲音,使文字所表達的內(nèi)容具體可感。不僅如此,在學生反復的朗讀過程中,文章的風采格調(diào)、邏輯脈絡、語言表達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朗讀是語言訓練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法
一、明確“讀”的意義
要引導學生多讀書,指導學生讀好書,教師必須明確讀書的重要意義。多讀書最大的好處和最突出的優(yōu)勢是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葉圣陶先生曾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蹦敲词裁词钦Z感呢?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符號刺激所產(chǎn)生的一種直覺。既然如此,我們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就應該從語言文字符號的刺激入手,而“讀”則是最積極最有效的“刺激”?!白x”到了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才可能到位,語文綜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二、訓練“讀”的技巧
(一)重視范讀的作用
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教師的示范朗讀非常重要。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guī)律,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憶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實用的是示范法。所謂“示范法”,可以由教師范讀,也可以用朗讀磁帶代替教師范讀,還可以讓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范讀.以真情實感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語言文字變?yōu)轷r明的形象或場景,使學生雖在教室之中,卻有身臨其境之感,與教師、與作者、與書中人物產(chǎn)生共鳴。只有這樣,孩子們受到的教育才會是深刻的,終生難忘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多注意給學生以示范影響。教師在范讀課文時,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直接領略老師的語氣、語調(diào)及表情,進而仔細體會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和感情基調(diào)。教師如果能經(jīng)常給學生正確的、動之以情的范讀,就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斷提高學生讀書的興趣?,F(xiàn)行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詞句優(yōu)美,色彩鮮明,感情充沛。
(二)要指導學生讀到位
1.準確發(fā)音,感受音韻
朗讀是一種有聲語言藝術,是運用清晰的普通話語音,把視覺形象變作聽覺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過程。也就是說,朗讀的最本質(zhì)特征是靠聲音表情達意。因此,發(fā)音準確、吐字清晰是朗讀教學中的基本要求。
2.把握語調(diào),感受節(jié)奏
流利地讀,是要把句子讀完整,不讀斷句;要讀出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間歇;要讀得連貫流暢,速度適中。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朗讀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頓讀、中斷朗讀的現(xiàn)象。各種標點都有它們停頓的時間和語調(diào)的差異變化。不同的標點的讀法在情感的表達中截然不同。掌握標點符號的朗讀技巧,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聽者會受到美的熏陶。教師要向?qū)W生講明常用的標點符合的作用、停頓時間和可迸發(fā)的語感關系,組織學生學習標點詩歌。
3.理解意蘊,感受情理
作者所記敘的事情或描繪的景物之中閃爍著作者對生活的理解和體驗。語文教學要通過語言訓練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體察作者的情意,感受傳達的理念。需要說明的是,“有感情地朗讀”并不等于“有感情+朗讀”。朗讀指導也不是簡單的“摹仿”或“感情提示”。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和基調(diào),從句子表達的語氣和情感需要出發(fā),讀出其高低升降、輕重緩急的變化,使全篇富于節(jié)律美。如語句的停頓,除了依據(jù)標點符號作相應的語法停頓外,還要進行感情停頓的處理。
(三)要訓練學生邊讀邊想。
古人讀書,強調(diào)“口誦心惟”?!罢b”決不僅僅是“口”的發(fā)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宋代朱熹說:“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這里的“心到”就是強調(diào)閱讀過程中“想”的重要性。
在語文教材中,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詩歌,詩歌的語言富于節(jié)奏感、音樂美。詩的內(nèi)容,詩人的情感是通過充滿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只有反復朗讀、讀中有悟,悟中有讀,才能更好的理解詩歌所蘊含的道理。讓學生朗讀的過程,認識語言、品味語言。
三、角色轉換,模擬表演
“聽其聲,視其形”,教師都知道評析學生朗讀的好壞,不僅要聽學生讀,還要看學生朗讀時所表露出來的神態(tài)。如一位教師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先請幾位小朋友表演。設想到表演小壁虎的學生將小壁虎的天真可愛的神態(tài)以及當小壁虎的尾巴斷了,借不到尾巴時心里很難過和后來看到自己長出一條新尾巴時異常高興的樣子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表演小魚、老黃牛、燕子及壁虎媽媽的學生也將大人對小孩說話的神態(tài)、語氣模仿得逼真逼肖。
葉老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加大“讀”的力度,重視“讀”的訓練,讓學生運用朗讀去積累,不斷提高寫作水平,讓學生們從親自實踐中品嘗到朗讀的甜頭和樂趣,體會到朗讀的快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