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景
【摘要】設計精彩的教學活動最起碼要把握以下原則:首先,教學活動的設計是從兒童的實際水平出發(fā)的,是兒童感興趣、樂于去做并且能夠做到甚至做好的;其次,教學活動必須是以兒童為中心設計的,既要滿足學生的需要、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又不能傷害到任何一位學生;再次,活動前老師必須創(chuàng)設必要的活動情景,因為好的活動情景富有感染性,不但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活動之中,而且能提高活動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 品社課堂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2-0175-01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性質——活動型綜合性課程要求教師必須借助各種有效活動來進行課堂教學,有效活動是實現(xiàn)《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教學目標的必要手段。而我們今天的課堂不但要求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還追求和諧高效與完美,所以我們的課堂活動不但要有效還要精彩。然而怎樣才能設計出精彩的教學活動呢?下面我以山人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教材中的《讀報紙 看雜志》一課為例介紹我的做法。
我認為設計精彩的教學活動最起碼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從兒童的實際水平出發(fā)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的設計要從兒童的實際水平出發(fā),讓兒童感興趣、樂于去做并且能夠做到甚至做好。
我依據(jù)課程標準和我班學生知識和能力發(fā)展的實際水平設計《讀報紙 看雜志》一課的教學活動設計方案。例如,我讓學生調查自己家、學校閱覽室或者附近報刊亭的報紙刊物,一方面考慮到我班的學生已具備了初步的社會調查能力,能夠憑借自己以往的經驗和知識做好這方面的調查,另一方面考慮到通過這次調查,能使學生感受到報紙種類之多、內容之繁雜;同時,學生可以在調查統(tǒng)計過程中學會辨別和選擇有益的報刊,這些收獲是學生們單憑老師課堂上的講解無論如何也獲得不了的。
實踐證明,學生對調查報刊雜志很感興趣,很多學生的調查工作做得十分細致,像李玉穎同學組織本小組的同學在我鎮(zhèn)的報刊亭里拍下了許多關于報刊雜志的照片。課上交流時,他們組將照片通過多媒體展示出來,使沒到過報刊亭的其他孩子大開了眼界。其他小組也紛紛通過對學校閱覽室眾多報刊雜志的調查,認識到了報紙雜志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更可貴的是通過調查,他們認識到自己以前看書看報太少,還有許多好報紙、好刊物等著他們去閱讀,他們的閱讀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
二、以兒童為中心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必須是以兒童為中心設計的,既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要、促進廣大學生的發(fā)展,又不能傷害到任何一位學生
例如《讀報紙 看雜志》這節(jié)課上我設計了“互相推薦自己喜歡的報刊雜志”這一活動,這一活動就是根據(jù)五年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的,目的是促進廣大學生利用各種有益的報刊雜志拓寬閱讀面、開闊視野。課堂交流的結果也確實如此,通過這一活動,每位同學又了解了許多自己以前沒接觸過的新報紙、新刊物,收獲非常大。為了使本次活動不傷害到任何學生,在推薦過程中,我特別注意觀察每一位學生的反應,當我發(fā)現(xiàn)個別學生因為自己擁有或讀過的報刊雜志少而流露出自卑情緒時,及時地進行了正確的引導,這樣便有效防止了學生產生自卑或盲目攀比的心理。這一教學活動通過我的精心設計和充分預想,不但滿足了廣大學生的需要、促進了廣大學生的發(fā)展,又沒有傷害到任何一個學生,做到了對任何學生真正有效。
又如我在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報刊、雜志的方法時,我知道我們班學生身上就有許多不良的讀書習慣亟待改正,但是采取什么方式好呢?由我來分析講解小學生應該如何地讀書看報?不行,這種苦口婆心的說教式教育早就被學生們所厭惡了;由我直接指出或讓同學們說出某某同學有哪些讀書壞習慣,再讓同學們說說他應該如何如何做?那也不行,因為那必會使被點名的同學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經過再三考慮,我采取了這樣的活動方式:我將同學們讀書看報的不良習慣歸納起來,通過幾個虛擬人物小明、小強、小剛等展示出來,組織學生對小明幾個人的做法展開討論。這樣的討論,沒有尖銳的矛盾指向,使每個學生都不必懷有“被揭發(fā)”的擔心,相反,人人都懷著一顆幫助同學改正缺點的責任心,所以活動進行得很熱烈,效果也非常好。尤其令人高興的是,班里有讀書看報不良習慣的幾個同學還主動解剖了自己的缺點,表示以后一定改正。
三、活動前創(chuàng)設良好的活動情景
活動前老師必須創(chuàng)設良好的活動情景,因為良好的活動情景富有感染性,不但能調動學生情緒,使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活動之中,而且能提高活動的效果
例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珍惜愛護報刊雜志的情感,播放完“報紙的來歷”課件后,我用飽含感情的語言對學生們說:“是呀,再小的報紙,它也凝聚著許許多多人的辛勤勞動!當你了解了這一點后,我問你,當你再看到許多報紙還沒閱讀就被當作廢紙賣掉了時,你覺得心疼嗎?當你再看到有人拿報紙擦皮鞋、包垃圾時,你覺得可惡嗎?當你再看到撿破爛的老人從垃圾筒里將報紙一張張取出來,小心地摩平、折疊的時候,你還會心生厭惡,不屑一顧嗎?”
只見每個孩子的表情隨著我的話語一會兒寫滿了心疼,一會兒義憤填膺,后來又充滿了愧疚與尊敬。我知道此時學生們被我深情的語言感染了,珍愛報刊雜志的情感被激發(fā)起來了,這時我抓住時機讓他們談“面對一張報紙,我會怎么做”,他們談得可好了。
以上是我個人在探索如何實現(xiàn)《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和諧高效的實踐中摸索出的一點經驗,拙筆成文,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試用稿).
[2]張茂聰,李成泉主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研究與實施》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