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楊華
【摘 要】歷史是一門以時間為順序而發(fā)展的學科,所以時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對于剛剛接觸這一門學科的初中生來說,這一明顯的學習特點對于他們是非常困難的,這一難點就在于時間是一個單一的東西,不容易記憶,沒有規(guī)律。
【關鍵詞】初中歷史 時間發(fā)展 學生思維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24.125
因為學生對于時間的把握不好,所以對于整個歷史的學習更加沒有那種線索性的串聯思維,學習歷史就更為感到不易。怎樣讓學生有靈敏的感知歷史的能力,把每個發(fā)生的事件統(tǒng)一地記憶,而非分散性地學習,這就是教學的首要目的,也是學好歷史的關鍵。現在的歷史教學由于教學課時的局限性,很多教師并不是很在乎學生是否有統(tǒng)一的思想,而是在乎學生對待考試的知識點是否掌握了,這對于學生目前的歷史成績可能有所幫助,但是如果一旦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這樣的教學對于學生是很不利的,因此,現在的很多地方的初中教學急需改良。
一、利用好目錄輔助教學
目錄是一個非常好的輔助歷史教學工具,但是很多教師會忽視這樣的一個工具,不會很好的運用。這雖然是普遍現象,但是也是值得老師深思的地方,到底要怎樣運用課本目錄進行教學?因此,這需要作出較為詳細的解釋:現在的課本的編者,為了符合教學的科目的目標并且提高學生的能力,往往采用簡潔明了的文字進行講解,但是對于歷史這一科目,往往會更加注重文字的完整性,以及分區(qū)塊的,每個區(qū)塊都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編寫的。從古至今,編年體以及紀傳體一直是編寫關于歷史書籍的兩種體才,為了保證初中歷史的教學可行性,編者往往更注重按時間來說明文章,所以目錄很好的反映了學習的大概思路。
在人教版的歷史課本中,先是講了遠古時期的人們,再講了我國古代最早的國家的建立。這些內容都在目錄上能夠有所反應,換句話說,目錄是內容的總結,同樣也是考點重點的總結,學習歷史就要具有這樣的思維,從一個小的方面延伸出來到達一個大的遠的方面,這樣才能分清那么多個事件,并準確地記憶。講課時,先讓學生翻到目錄的一頁,講明今天教學會講到的模塊并做簡單的講解,先讓學生對今天的課堂大體的把握起來,這樣才能方便教學的進行,就和預習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講完一課后,再讓學生翻到目錄一頁,并讓學生在目錄旁進行標記,把明顯的時間注釋在面,這樣就能通過目錄反應每一課的重點知識,方便學生進行復習,同時也教會學生能夠自行運用目錄,從而形成發(fā)散性的思維。
二、講課按時間總分總的形式教學
講解歷史一定要注重方法,通過時間來引出事件,通過事件來延伸內容。這就是基本的按時間發(fā)展教學的方式,只有這樣,歷史課堂才能深入人心。就拿這樣的一課進行說明《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這一個單元,講解的是最早的國家的建立,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了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從此開始了中國輝煌燦爛的5000年。
隨后,緊接著有介紹了禪讓制以及分封制,這與早期國家相關的內容,這就是事件的發(fā)展與遞進,但是這些事件都是站在時間的基礎上來提出的,歷史教學首先把時間指出,在板書上也應當給予不同的標注,用樹形的結構來展開更能夠有效的反映這個方面的特點,時間是每一個內容的分段的,同樣也是每一個內容的聯系,就像一個神經網絡一樣,總有一個神經節(jié)來承接每一個地方。對于歷史教學來說,時間就是一個完美的“神經節(jié)”,讓每個地方有區(qū)別但是卻不散亂。就拿上面舉例的那一章節(jié)來講,這一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分封制與禪讓制,板書應當有所區(qū)分,明確分清兩種制度的特點,以時間發(fā)展的這樣的特點進行教學,指明現有禪讓制才有分封制,這期間經歷了三個朝代:夏商周。這樣就讓學生更加明確內容了。
簡言之,教學內容要有針對性,畢竟初中的歷史教學課時緊任務重,再加上新課標教學的改革,歷史事件多而雜,如果過多地在內容上再加上拓展,這對于剛剛接觸歷史的初中學生非常不利,所以,還是要按照考綱考點進行特征教學。一堂課下來,教師應當留出五分鐘左右的時間來總結一下課堂內容,并提問學生,按時間來提問,讓學生在心里充分感知到今天講的地方是什么時間,發(fā)生了什么是事這樣的一種思考方式,這才是本堂課教學的關鍵。
三、培養(yǎng)學生對時間的敏感程度
歷史其實并不是一個難以記憶的學科,因為它本身就是由一個一個事件組成的,每個事件通過時間聯系起來,又有很強的關聯性,但是很多學生就是不能很好地感知時間。很多學生喜歡上歷史課,因為他們其實對各種變化的歷史事件很感興趣,但是就是記不住時間,雖然覺得歷史很有趣,很生動,上課像聽故事一樣。老師雖然應當鼓勵學生認真的對待歷史學習的興趣,學習還是一個嚴謹的事情,不能讓學生聽故事這一種聽課方法在學生心目中根深蒂固,這樣的一種興趣對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反而適得其反。
本文講解的是歷史教學應當按著時間進行,所以也應當培養(yǎng)學生對于時間的敏感程度,就算是聽故事也要聽得有頭有尾。在學習《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這一個單元的時候,教材跨越的朝代很多有魏晉南北朝、清朝、明朝。書本上介紹的內容雖然有明顯的時間,但是卻沒有按照本身應當有的順序,因為在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內容含量很大,編者只能按照各自分散的事件編寫,這對于學生的理解記憶存在很大的障礙。所以,課堂上應當教會學生怎樣梳理分散開的知識點,當然是按事件來展開了,課堂上可以對于這一課不按照書本的順序,把書本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還是按原來教的發(fā)生的先后進行板書,找準重點難點的地方,讓學生進行理解。這樣,長此下去,學生們自然就懂得找到適合自己學習歷史的方法,腦袋里記憶的東西也不再如此分散了。
歷史本來就是一個借助時間順序起承轉合的學科,所以教學不應當只是注重考試的內容,而是更應當在于培養(yǎng)學生一種線索性思維的能力,加強學生對于歷史感悟,從而喜歡上學習歷史,而并非覺得它是一種負擔,難以記憶與背誦,教學應當讓學生覺得初中歷史的學習不是那么枯燥,體會到時間的車軌的磨煉以及滄海桑田的變化以及興亡復興的魅力,不要讓學生陷入學習歷史只是為了考試的怪圈。所以,通過時間的發(fā)展來教學,從歷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出發(fā)進行渲染,才能讓歷史的教學在學生心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并對其產生了好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