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英語整合課程的目標是激發(fā)青少年學生早期對科學和英語的興趣,幫助教師以一種既有趣又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用英語學習科學?!?科學·英語整合教學承載著這樣的教學目標,對雙語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提出了雙重要求,既要具備科學學科教學素養(yǎng)還要具備英語語言運用素養(yǎng)。當前,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語言認知和運用成為影響教學成敗的核心問題,本文旨在探究在科學·英語整合教學的初級實驗階段,從事科學·英語整合課堂教學的教師如何以Light Up Science教學體系為語言認知脈絡,明晰教學語言類別,借助校本研修與專家指導平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語言的認知和應用能力。
關鍵詞:雙語教師;語言認知;語言應用
一般說來小學開設學科·英語整合教學課程,師資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曾從事英語學科教學的教師,二是有較好英語學習基礎的,從事其他學科教學的教師。曾有研究認為,這兩類教師在學科·英語整合教學工作中各有優(yōu)勢和弊端,第一類教師英語底子相對較好,更易實現(xiàn)學科·英語整合課程的語言目標,但科學學科素養(yǎng)不足,容易上成英語課;而第二類教師學科教學目標及過程把握相對較好,但卻可能存在語言運用的障礙。然而學科·英語整合教學實踐調查表明,目前來講,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的教師,其運用英語教授其他學科的能力也是遠遠不夠的。其他專業(yè)學科教師即使具有研究生學歷,英語水平通過了六級測試,但想用英語來教授學科知識還是非常困難。課堂教學語言匱乏,難以自由表達觀點,這正是我國英語教學一直以來重知識、輕能力,多識記背誦,少語境運用的學習方式所造成的結果。雖語法基礎堅實,具備一定的詞匯量,應試能力很強,但無法自由、地道地駕馭語言。由此,我們需要通過開展英語與學科整合教學,創(chuàng)設真實語言運用環(huán)境,以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提升雙語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認知和應用能力,教學相長,形成良性循環(huán)。為此,我們組成了校本研修小組,成員包括從事學科·英語整合教學的教師、英語教師、科學教師、區(qū)域英語和科學學科教研員以及學校的外籍教師,共同開展整合教學研究。
根據(jù)目前我國中小學學科·英語整合教學師資的實際情況,我們將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認知和應用能力作為首先要突破的問題來研究,提出了以下兩個觀點:
Light Up Science為雙語教師提供了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僅有以英語呈現(xiàn)的科學核心概念、學科技能、態(tài)度與價值觀,還包括了語言關鍵詞及與語言水平相當?shù)木湫瓦M階。將這些相關核心語言分層處理、明晰主次是課堂教學目標達成的關鍵。
1.提高核心詞匯、語句的復現(xiàn)率
機械重復對于科學語言的學習是最低效的方法,科學·英語整合課堂更加側重于知識的理解運用,應該盡早地把核心詞匯和語句融入到語境中。從導入開始介紹核心詞句,活動中結合活動情境盡可能運用核心詞句,從引導學生觀察入手,適時插入語言描述,讓學生通過視聽,把情境與語言結合起來,自然導向英語思維模式,在各項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反復識記核心詞句,逐步加深對科學知識的語言理解能力和描述表達能力。教師有目的地提高核心詞句的復現(xiàn)率,就是要將學科知識與語言知識進行有效整合,通過不同活動的開展,以多元的方式和角度運用英語思維學習新知識新技能。
2.借助輔助手段理解表達核心概念
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貫穿始終的是學生對科學核心概念的認知和表達。然而,一個科學的核心概念的語言理解和表述形式往往是比較復雜的,例如:A battery with more electrical energy can light a bulb for a longer time. 除了electrical,energy,bulb等新單詞,還有with,for構成的修飾語成分,想讓學生理解就需要借助一定的輔助手段,包括圖片、圖表、肢體語言,對于比較抽象概括的語句有必要借助母語的幫助。這些輔助手段一方面比較直觀地說明了科學現(xiàn)象,另一方面減少母語的介入,讓英語更準確地與科學概念深度融合。
3.采用科學探究方法整合核心概念和語言認知能力
為了讓學生自主建構科學核心概念,Light Up Science中設計了豐富的有針對性的探究活動。教師要充分重視這樣的活動,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實踐,從成功或失敗的探究過程中認知新理念,避免用非科學的教學方式,剝奪學生必要的觀察、理解、分析、綜合的探究過程。急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會造成學生對核心概念的淺層理解和表達障礙。運用英語語言進行解釋和論證是必要和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將探究的步驟及觀察結果以觀察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報告語言表述根據(jù)需要或簡或繁,對于實驗步驟可以以簡潔的祈使句介紹,逐一讓學生明確,實驗結論在以簡單句為主體的基礎上,逐步添加修飾短語乃至通過從句的結構來表達因果、遞進等關系,同時可以設計填空、排序、判斷等方式讓學生深度領悟。
英語教學出身的科學教師可能在英語運用水平方面略有優(yōu)越性,因為在專業(yè)學習的過程中有一定的聽說訓練,在語言運用的流利程度和準確性方面受過專業(yè)培訓,但學科·英語整合教學與英語語言教學相比,教學輔助語言卻大相徑庭。英語教學的語言是為語言知識理解服務的,而學科·英語整合教學語言是為學科知識理解服務的。同時其他學科出身的雙語教師雖然在學科思維方法上邏輯性比較強,但語言的表達和運用仍然是順利教學的一大障礙。因此,從事科學·英語整合教學的教師都需要在教學輔助語言方面進行有計劃的積累,逐步提高語用能力,實現(xiàn)教學相長。
1.日常教學用語的積累
雖然雙語教師都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是口語的交流能力大多差強人意。一是不能準確達意,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科核心概念、探究過程進行說明和解釋,而一時間詞匯不能及時從記憶中調出;二是語病頻出,由于缺乏訓練,在口語表達過程中,教師往往語病頻出,雖然學生可以理解大概意思,但是長此以往對學生的英語運用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三是運用不當,不夠地道。接觸地道口語機會有限,雙語教師的語言運用比較呆板。以上三種情況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教師在備課和課堂小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對課堂日常教學用語的積累,在教學研討的過程中,向專業(yè)人士積極請教,盡可能使用地道的教學語言,逐步提高語言運用水平。
2.有目的的學習學科思維英語
科學學科有其獨到的思維邏輯程序,包括核心概念、學習的方法步驟,Light Up Science教師用書為雙語教師提供了大量而系統(tǒng)的地道學科思維語言。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參考教師用書中的內容,在課堂上提煉核心語句,深入淺出讓學生逐步建立科學語言的基本邏輯認知,在實際語境中結合觀察、比較、測量記錄、公平實驗等方法提高科技英語運用能力。
3.查閱科學·英語整合教學相關文獻
教師用書提供的語言對雙語教師語言的使用是有很大幫助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主動搜集相關的文獻進行閱讀,同時,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登錄國外的教育網(wǎng)站,尋求地道的語用表達,厚積而薄發(fā),才能做到課堂上深入淺出,活學活用。目前有許多國外的教學網(wǎng)站,具有非常成熟的運作機制,在科學教學方面蘊含了很多生動有趣的教學素材,不僅能為雙語教師提供語言運用的良好素材,還能夠提供科學教學的諸多方法和實踐經驗,對雙語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在科學·英語整合教學探索中,雖然科學學習和英語學習都作為課堂的教學目標,但英語是作為學習的媒介而存在的,這就更加突出了英語的語用功能。而我國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方式的弊端—重知識輕能力,在這個轉折時期被突顯出來。有人因此提出學科·英語整合教學不可行,認為學科·英語整合教學是雙損傷。實踐研究發(fā)現(xiàn)其癥結就在于教師的教學語言運用能力低下,阻礙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在探索過程中我們認為英語的運用能力必須在語言的運用環(huán)境下提高,Light Up Science在學科·英語整合的理論指導下做出了極為有意義的嘗試:教學材料的編寫結合教師、學生的學習能力,借助豐富的圖像、視頻、實驗等輔助手段提高語言的認知、理解和運用能力,讓教師在教學中逐步成長起來,在教學實踐中建構科學的語言思維模式,通過卓有成效的語用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國際理解及學科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王斌華.2003.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程曉堂、趙思奇.2016.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5): 79-86
董毓.2010.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 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方霞,林軍.2010.外語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建構研究[J].海外英語,(7x): 6-7
趙靜超.2010.中小學教師自主專業(yè)發(fā)展網(wǎng)絡教研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D].遼寧: 遼寧師范大學.
李曉玉,大連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童牛嶺小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