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英語整合教育指讓學生在英語語言習得的環(huán)境中學習科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應用能力。課程中科學概念的建構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fā),將探究活動與生活中實際應用相聯(lián)系;鼓勵學生通過嘗試和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在兩種語言的交互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
關鍵詞:科學·英語整合教學;科學過程技能;推進策略
學科·英語整合教學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它不是單純的基于英語知識的教學,而是滲透于各門學科的教學??茖W課在課程目標上強調科學技能和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在科學·英語整合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強調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在定位以運用英語知識進行科學思維訓練為主、英語知識為輔的教學中,最終的目的就是讓科學·英語整合教學順利過渡到運用英語知識進行科學思維的高級階段,追求運用英語上科學課與用中文上科學課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科學·英語整合教學絕不能將非語言學科上成外語教學的輔助課,各個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這才是學生必須學習掌握的。簡而言之,開展科學·英語整合教學,對學生而言是“通過外語學習科學知識”,對教師而言卻是“通過外語教授科學知識”。
教師試圖讓學生用雙語(漢語和英語)作為思維的工具與載體,以自然科學學習領域為重點研究對象。由外研社出版的學科·英語整合課程Light Up Science把在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中探究科學內容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課程中科學概念的建構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fā),將探究活動與生活中實際應用相聯(lián)系;強調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動手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鼓勵學生通過嘗試和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在兩種語言的交互過程中理解科學概念,掌握科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在科學·英語整合教學中,教師不斷分析科學·英語整合教育對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不同影響,進行理論的概括和總結,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強化學生科學探究的行為,同時反思教育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斷調整和提高自己對科學·英語整合教學的認識和理解。
通過一年多對學科·英語整合課程Light Up Science教學的摸索和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通過一段時間的課程學習后,并未形成某種科學技能,或者說還未看到形成科學過程技能的前兆。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一定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設計和推進有著非常緊密的關系??茖W·英語整合教學和科學教學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在目標范疇內,“科學”部分一定是一致的,而“雙語教師”常常不自主地偏重關注“語言”,所以帶著教學中的這個問題,筆者翻閱了相關的書籍進行了理論的學習,并結合科學·英語整合課程的教學實踐寫下這篇文章。
首先,科學探究或是科學過程技能是大家在探討科學·英語整合教學中經常提及的詞語,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茖W探究指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科學過程技能指學習者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所做的具體行為或相應的行為方式??茖W探究是目標和過程,而科學過程技能是手段和方法。在教學中沒有科學過程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就不可能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诳茖W學科來說,科學探究的技能是由易到難、由低級到高級的延伸,它們是:1. 觀察 2. 交流 3. 估計 4. 測量 5. 搜集數(shù)據(jù) 6. 分類 7.推斷 8. 預測 9. 制作模型 10.解釋數(shù)據(jù) 11.制作圖表 12.假設 13. 控制變量 14. 下操作性定義 15.探究。根據(jù)《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對小學階段需要掌握的科學探究技能的論述可以看出,要想達成某一種技能,都必須在過程中不斷重復、引導、訓練,最終才能內化為某一種技能。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大多只采用了某些單一方式的呈現(xiàn),它不具有延續(xù)性和推進的過程性,所以無法形成技能或能力,也就在課堂的反饋和觀察中看不到技能顯現(xiàn)的痕跡。基于理論的學習和概念的理清,讓筆者對科學過程技能的培養(yǎng)或者說達成科學過程技能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有了新的思考。
目前,筆者所教授的年級為中段年級,且Light Up Science課程中關于科學過程技能的目標要求與科學課程相比要低一些,1A—2A的探究與設計過程中所需的技能都集中在:觀察、比較、分類。如:在1A動物單元中,學生需要通過觀察總結出動物是多種多樣的,有些動物具有相同的特征;通過比較總結出貓和人都是動物,但身體部位都不相同。在1B的植物單元中,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植物有根、莖、葉;葉子的顏色、形狀、大小可以不同;通過分類總結出有些植物也是食物。教師要想通過這些看似簡單的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的、理性的、系統(tǒng)的科學概念,就需要形成過程性的科學技能。而大部分時候,雙語教師的關注點除了語言就是科學知識點,而不是一張網。以Light Up Science 2B Unit 1 Lesson 2“What Do Animals Eat ”為例,最后得出的科學結論有:Some animals eat plants. Some animals eat other animals. Some animals eat plants and other animals.這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很簡單,他們在非常多的課外閱讀、電視紀錄片或是動物園的游歷中都能獲取到這個知識點,而教師的目標也不僅僅是傳遞碎片化的科學知識,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設計、教學任務逐漸賦予學生科學技能。比如本課所需的最基礎的科學技能就是觀察,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形成觀察技能而不是讓“觀察”浮于動作層面呢?在引導“觀察”的教學過程之前,教師首先需要知道:在科學的觀察中,觀察不是“仔細地看”,它可分為:五官的觀察、定量的觀察、變化的觀察、比較的觀察和使用儀器的觀察,而在這一課主要是五官的觀察和比較的觀察。只有在概念上有清晰的認識,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根據(jù)教學目標中的引導形成觀察的技能,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就一定會有關于觀察的引導、觀察后結果的闡述以及獲得相關結論的描述,通過層層的推進,最終才有形成“觀察技能”的可能性。針對此目標,教師可以這樣提問:
T: What animals are they What do they eat Please draw lines.
Ss: Cows eat grass. Cats eat mouse. Tigers eat deer.
T: Oh, different animals eat different food. What can you find
Ss: Some animals eat plants. Some animals eat other animals. Some animals eat plants and other animals.
T: How do you know
Ss: ...
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形成假設、檢驗驗證、得出結論,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形成技能。同時,在“觀察”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1. 觀察的目的要明確,教師的教學語言要清晰;2. 引導學生觀察的過程一定要真實;3. 觀察后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記錄和描述(這是形成技能的重要一環(huán));4. 有的時候,觀察要借助工具。
以上是筆者通過相關理論學習,結合科學·英語整合教學實踐,對于科學過程技能在科學·英語整合課堂中推進的策略思考。
參考文獻
孔宇瑋.2014.小學科學教育雙語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J].現(xiàn)代教學,(17): 16-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范夢悅,四川省成都市三原外國語學校附屬小學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