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
【內(nèi)容摘要】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真正的將學生擺在課堂的中心地位,將學生的學習行為置于課堂的核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的培養(yǎng)。在初中科學課堂展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符合新課標要求,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等,全面推進教學工作的發(fā)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可能的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做好學生學習的輔助工作。
【關鍵詞】以學為中心?學生主體?任務驅動
初中科學課堂本身就是以生活中常見的科學現(xiàn)象作為引導,啟發(fā)學生由此而展開思考、討論,探究蘊藏在其中的科學意識、科學精神等,全面推進教學工作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念等。加之初中階段學生本身正處于一種思維活躍時期,此時保護學生這種活潑性,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是教學工作發(fā)展的關鍵。本文即針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實踐展開討論,以期為日后教學工作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及其意義
在初中科學課堂構建以學為中心的科學課堂,其內(nèi)涵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在角色定位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展開教學,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是指學生是課堂探究與學習的主體,而教師的教學工作也不再是圍繞著教材與教學內(nèi)容,而是圍繞著如何“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學習”,在當前初中科學課堂中,教師能夠關注到學生的反應變化,根據(jù)學生的成長及時調整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究得到相應的知識;其二,是在活動定位上,是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核心的,而不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核心。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實現(xiàn)了新課標下對課堂教學的轉變,形成了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讓渡。在當前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以學為中心的初中科學課堂,具有如下積極意義:
1. 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符合新課標發(fā)展要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充分發(fā)展,對于新時期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領路人。在初中科學教學中,做到以學為中心,其意義就在于踐行“學生中心”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活動組織教學,全面推進教學工作的發(fā)展。能夠做到以學為中心,既能體現(xiàn)出學校教學依據(jù)于新課改發(fā)生的轉變,也能充分體現(xiàn)出對學生的關注,為教學工作做出的努力,全面推動教學工作的發(fā)展。
2. 符合科學學科的特點所在,能夠對教學工作的發(fā)展產(chǎn)生推動作用
在初中階段設置科學課程,本身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意識,推動學生以科學的信念、科學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實現(xiàn)教學工作的全面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越發(fā)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的意識與能力,才能切實的達到教學的目標,推動學生的成長。將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之后,會發(fā)現(xiàn)學生不僅學習到所學的知識,而是通過自己探究的結果最終得到相應的知識,這個過程遠比最終的結果更為珍貴。
3.能夠拉近學生與科學課堂的距離
在當前教學過程中,實現(xiàn)以學生為核心的課堂教學,需要將學生的生活實踐、生活經(jīng)驗充分的帶入到課堂中,這也就在客觀上實現(xiàn)了學生的生活與科學學科的結合,將科學實踐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聯(lián),最終實現(xiàn)教學的全面發(fā)展,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下,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探究者,能夠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對世界的認知等帶來諸多有益的啟示。
二、以學為中心的初中科學課堂的構建策略
1.教師轉變教學思路
盡管新課程改革推進多年,但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的整體上并未充分的樹立起來,一邊是教師教的用力,一邊是學生被動的接收的困難,仍然是當前課堂教學的通病所在。在當前初中科學教學中,實現(xiàn)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工作,需要教師充分轉變自身的教學思路,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完成對新課標精神的踐行。作為教師,自覺轉變自身的教學思路、教學態(tài)度,是實現(xiàn)教學工作發(fā)展的基礎所在,能夠把握科學學科自身的特點及初中階段學生的特點,設計課堂,才能切實的完成教學任務。
2.嘗試實現(xiàn)課堂的討論式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嘗試為學生設定討論的情景,引導學生進入到討論的狀態(tài)中,將課堂的中心交給學生,而教師作為課堂的串聯(lián)者存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作為學生學習引導者的角色定位,結合教材內(nèi)容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逐漸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話題討論,對學生進行循循善誘。在指定討論話題時需要遵循,目標明確、言語簡潔的原則,并且適當?shù)臑閷W生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把握住討論的重點而不散亂。例如,在講解《水的浮力》一課時,教師先在幻燈片上為學生播放了死海不沉的圖片,進一步的,又在教室用一個裝滿水的大盆與塑料瓶,進行漂浮實驗,在學生進行了整個實驗的觀察之后,教師拋出問題“在水中處于下沉狀態(tài)的物體是否也會受到浮力呢?如何驗證?”將這樣的問題留給學生,并且已經(jīng)做了前提的演示,由于這個實驗比較簡單,接下來可以由學生進行自主的討論、小范圍的實驗探究等,激發(fā)學生的討論。在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走下講臺,進入到學生中,細心搜集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提出的各種想法,也可以偶爾參與討論,啟發(fā)指導各個組,每個組只啟發(fā)一點,為學生指點迷津。最后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本小組討論的結果,讓每組匯報是碎片化的,然后再由老師指點下整合得到結構化知識,完成探究任務。
3.嘗試任務驅動型教學
嘗試任務驅動型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留有任務,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為基礎進行自主的探究與討論。在進行教學過程中,為了更進一步的激發(fā)學生的學,將主動權教給學生,可以嘗試任務驅動型教學,任務驅動型有學前的任務驅動,也有學習中的任務驅動。常見的學前的任務驅動有翻轉課堂、學案導學等,都是由教師提供預習的思路或者是輔助內(nèi)容,而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探究,進而得出結論,實現(xiàn)教學工作的全面發(fā)展。而在課堂中的驅動型教學,則是教師將探究任務進行設定,以探究主題的形式直接交給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主的探究與學習,最終得出結論,進行班級的匯報,進而教師總結等。在學習《葉的蒸騰作用和結構》一課時,筆者曾經(jīng)嘗試跳出教材中原有的設定,試想如果直接問學生是否知道一株
玉米一生中是如何將200千克水從根部運送到葉片中分散開來的,學生第一反應一定是無從下手的。于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每個小組選擇一顆植物進行實驗探究,預留一周的時間,并且給學生一些提示性的問題,如“據(jù)你觀察,植物是如何運送水分的?”“你能觀察到植物中水分是如何蒸發(fā)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探究的方式進行自主選擇,而給定任務之后,等到課堂中,學生將自己的結論告知教師,最終完成教學任務。任務驅動型是在課堂討論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的將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4.探究實踐與理論知識相結合
探究實踐與理論知識的結合,可以簡單理解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初中階段的科學課程,多數(shù)場景都是從學生的生活實踐中尋找靈感,展開討論的,基于此,教師可以嘗試尋找一些較為簡單的實驗,由學生完成,并且最終實現(xiàn)自主的探究。如在講解《土壤中有什么》這一課時,學生會發(fā)現(xiàn)土壤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但是對于其構造除了黑之外似乎沒有什么過多的認知,此時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先猜想土壤中會有什么,于是學生也給出了一些答案,如土壤中有空氣、水分、無機鹽、生命……這一系列的答案從學生口中蹦出,但終究沒有定論,此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探究,去尋找土壤中究竟有什么。事實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很難真正做到每一次實驗都在實驗室,但是可以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方便,如借助多媒體技術放大顯微鏡下的內(nèi)容,將復雜的實驗簡單化等。
整體而言,在初中科學課堂中實現(xiàn)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工作,需要教師努力將自身對課堂的主導地位讓給學生,并且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提示與幫助,尋找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間,引導學生逐步探究到知識。
【參考文獻】
[1]丁敏.構建以學為中心的初中科學課堂[J].考試與評價,2014,16(5):81-82.
[2]周平.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初中物理課堂[J].新課程學習(下),2014,54-55.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qū)閑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