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梅
摘要:近年來,各種不同的校園暴力事件讓社會大眾對學生的攻擊性行為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攻擊性行為主要是指學生在受到挫折或者某種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產(chǎn)生憤怒情緒,以語言和行為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的具有攻擊性傾向的行為。
學生的攻擊性行為不僅為校園帶來安全問題,對采取攻擊性的學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也對被攻擊學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身心傷害。對兒童攻擊性行為誘因的討論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和把握兒童心理發(fā)展變化,在理論和實踐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需求;成長;狀態(tài)
一、 個體原因
1. “我不好”——學生的身體問題
對學生因身體問題誘發(fā)的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學生身有明顯或者周圍人都知道的殘疾,如耳聾、腿部疾病等。因為身體缺陷導致“我和別人不一樣”、“我比別人差”等觀念在學生心里扎根,這樣的學生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經(jīng)常用攻擊性行為來保護自己或者來對付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另一種是在一定時間內(nèi),學生的身體發(fā)生一定的變化或者病變,學生缺乏相關知識產(chǎn)生困惑或者害怕情緒,家長和教師沒有及時關注和察覺,學生就會將這些情緒轉化成憤怒,在日常學習生活的一定情境下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
2. “我想要什么”——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小學生處于人生的特殊發(fā)展階段,由于各項機能未發(fā)展成熟,在表達和行為上都有限制,當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他們不能像成人一樣準確地表達或者合理轉移,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情緒轉變成挫折感或者憤怒,就會以攻擊性行為表現(xiàn)出來。
3. “希望你怎么對待我”——成長過程中與他人不同的相處方式
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特點,例如:在小學低年段,希望父母和教師多關心自己,多陪伴自己,渴望被保護;而在小學高年段,進入青春期,希望父母給自己多一些的自由和選擇,能夠像成人一樣得到平等對待。如果父母和教師沒有注意到孩子不同階段和情境下的希望得到的相處方式,那么學生就容易出現(xiàn)行為問題,其中以攻擊性行為為多。
4. “我害怕”——極度恐懼狀態(tài)
在學生受到驚嚇,產(chǎn)生恐懼的情況下,學生內(nèi)在的防御機制會對任何帶有他認為有危險的人或者事物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并且很容易產(chǎn)生泛化和轉移。
二、 家庭中的父母夫妻關系狀況
在家庭所有的關系中,夫妻關系是第一位,和諧的夫妻關系才會有和諧的家庭氛圍和教育環(huán)境,孩子才能在父母的關愛下得到健康的成長,才能形成融洽的親子關系和子女間關系。
一方面,家庭其他關系受夫妻關系的影響,夫妻關系不融洽,孩子的心情和心態(tài)受到影響,渴望和諧家庭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心情悶悶不樂,對人際交往和學業(yè)都造成影響,一旦遇到什么挫折或者事件,便會以暴力行為表現(xiàn)出來;另一面,原生家庭對學生有示范性影響、指導性影響和陪伴性影響。夫妻之間感情不好,經(jīng)常吵架、語言暴力或者行為暴力,或者用暴力來解決生活中的其他事件,這些都會成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的對象。
三、 是否被深度陪伴
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了“深度陪伴”的概念?!吧疃扰惆椤钡膶ο鬄橐呀?jīng)存在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的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學家們認為,面對這些孩子,家長和教師應該多花一些時間陪伴他們,尊重他們,給予充分的共情、積極關注和關懷。對于學生的攻擊性行為,家長和老師的深度陪伴能給學生帶來被關注和關懷的溫暖,在封閉和孤單的世界里感受到陽光和希望。家長和教師的共情和尊重,讓學生感到家長和老師也會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那么他們存在偏差認知就會產(chǎn)生變化,內(nèi)心的憤怒情緒就會有所緩解或者減少,學生的攻擊性情緒和行為會有所緩解和減少。
四、 表達情緒的錯誤方式
在低年齡幼兒身上,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孩子會莫名其妙去欺負身邊其他的孩子,其實他只是想要和那個孩子一起玩或者引起對方的注意。還有在青春期初期,學生對異性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有的學生會對感興趣的異性對象采取攻擊性行為。這種現(xiàn)象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較差,并不清楚這樣的行為給對方帶來的體驗,或者以為對方會明白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二是這樣的攻擊性行為能得到對方的注意,而且和別人與眾不同的注意。這種因為采取錯誤方式表達情緒而引起的攻擊性行為,家長和老師要多加注意和引導,結合深度陪伴,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五、 同伴關系情況
在孩子進入學齡階段,同伴關系將會超過親子關系的地位,成為和師生關系并駕齊驅的兩大關系。同伴關系對學生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可以從從眾心理和行為來展開研究,在重視同伴關系和心理能力發(fā)展還未成熟的小學生身上,從眾心理和行為有相對的盲目和高度性。學生會根據(jù)周圍同伴對某一事件的攻擊性行為和反應來判斷自己是否也應該做出攻擊性行為,否則,同伴可能因此而嘲笑或者不接納自己。
六、 校園生活的影響
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校園生活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學生所在學校的校園文化中,對攻擊性行為的態(tài)度和懲罰,校園中發(fā)生攻擊行為的頻率,教師對攻擊性行為的處理方式和態(tài)度等等,都會對學生是否采取攻擊性行為和方法等有一定的影響。還有一種印象因素為校園內(nèi)的小團體,小團體之間的競爭和摩擦,而學生的自控能力還較差,容易因此而增加攻擊性行為的機會和可能。所以學校應積極和重視對學校小團體的引導和教育。
七、 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只要是生活在社會的人,其行為都會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攻擊性行為的輿論和態(tài)度,會影響學生對攻擊性行為的認識,進而進一步影響該行為的出現(xiàn)。學生經(jīng)常觀看的電視節(jié)目,也是影響其攻擊性行為的因素。所以,社會環(huán)境和氛圍對攻擊性行為起到影響作用。
綜上所述,處在成長初級階段的小學生,在自控力還未完善的情況下,對憤怒情緒下發(fā)生的攻擊性行為還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幫助和引導,給予他們積極、正面的教育和陪伴,一起為孩子們心理健康的成長保駕護航,讓孩子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更美好的童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