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
【摘要】批注式閱讀是學生自主閱讀、個性化閱讀的體現。小學階段要逐漸培養(yǎng)學生批注閱讀的能力,煥發(fā)孩子閱讀的生命活力。筆者在兩年多的小學高年級課堂批注式閱讀教學實踐后,逐漸形成了課前自主批注、課中交流和評價批注、課后延伸批注的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扎實的開展批注閱讀活動,使學生個性化閱讀真正落實到實處。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 批注式閱讀 閱讀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103-02
批注式閱讀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師中心,學生被動式接受”的傳統(tǒng)閱讀教學模式。批注式閱讀“意隨文動”,屬于學生個人的主觀式解讀,在個人的閱讀體驗和悉心批注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章,使學生個性化閱讀真正落實到實處。
一、課前預習,自主批注
課前預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課文,學生閱讀思維處于多樣化的階段。此時學生可以在預習批注單的引領下自主思考,根據自己的知識、情感體驗作出自己的見解,并自主批注。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閱讀教學要求,我們對學生的課前自主批注內容也有不同的要求。
二、多重互動,交流批注
課前預習時的批注是放養(yǎng)模式的閱讀初體驗,讓學生自主自由的走進文本,尋找批注點進行理解和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著眼點可能會集中在簡單的詞、句、段中,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學生的課前自主批注會缺乏整體性的關照,所理解的文章不咸不淡。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以課文的核心問題架構閱讀教學的主線。閱讀教學的主線清晰起來,再打散到部分,引領學生自主批注,細心咀嚼之后,融散為整,進行整體批注,這樣會讓學生思維獲得一個更全面的認識。在此,筆者以校內公開課《落花生》第二課時為例,闡述課堂中批注式閱讀教學的模式:
板塊一:提煉核心問題
教師根據第二課時的重點引導提煉出一個核心問題,即如何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边@句話的含義。
版塊二:學生批注(學生與文本對話)
學生邊用不同顏色的筆作標記,邊用幾句話批注自己的感悟或者寫出心中的疑惑。主要在“有用的人”和“體面”等詞語下作符號標記和批注標記。
板塊三:小組交流
抽查1到2個小組,對學生獨特新奇的見解應給予肯定,對偏激、理解片面甚至錯誤的地方進行恰當指點。小組內交流,及互相進行批注評價,也可以整合閱讀的碎片化理解,
板塊四:全班交流(師生、生生對話)
在教師的拋磚引玉下,及時鏈接學生的回答,拋出如“怎樣理解有用的人?”“什么是體面?”等問題,由學生自主交流自己的批注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教師及時進行點評和小結。在教學過程中可對精彩批注和有獨特見解的批注進行全班性展示和鼓勵。
在這個小板塊的學習中,我們采用:教師提煉核心問題——學生批注(學生與文本對話)——小組交流(生生對話)——全班交流(師生、生生對話)——板塊小結(評價教學或引發(fā)新的對話)的教學流程。順著學生的思路,避免了“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北M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動態(tài)的思維過程中與文本進行親密的、全方位的對話。在交流中,盡量鼓勵孩子們的個性化批注,如果出現過于偏激或者模棱兩可的地方,老師不要急著去否定,而要靜下心花時間與孩子們一起商討,發(fā)揮老師的指導作用,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三、拓展閱讀,延伸批注
批注式閱讀教學模式最終是為了讓學生不再被動的閱讀,而是去主動地感知,教師除了在課堂內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評價,還要引導學生將閱讀批注所得進一步應用。首先,教師要在課文講解結束后引導學生對課文中所學到的閱讀批注方法進行歸納和總結;其次,教師要精心選擇與所學課文同類型的文章供學生進行閱讀批注,讓他們能夠由此及彼,在課外閱讀中遷移運用;最后,要相信學生,敢于放手,允許學生對閱讀批注的形式和角度作出選擇,并尋找恰當的時機進行交流反饋。
批注式閱讀教學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與文本的多重對話能力,激發(fā)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也提高了閱讀效率。當學生把這種邊讀邊思邊注的習慣融入到課文閱讀中去,將促使孩子們在個性化的閱讀中實現思想的升華,也會讓課堂充滿活力和智慧,從而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當然我們也要意識到,學生的批注式閱讀并不是全面地放養(yǎng),也要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隨時關注學生的個體體驗,及時調整教學思路,才能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文章,實現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