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宗敏
摘要:本文針對新媒體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發(fā)現使用新媒體訪問網頁與學生心理健康程度相關性最高。使用新媒體查找學習資料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性僅次于訪問網頁。根據調查結果,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學生心理健康;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52-0235-03
新媒體(New Media)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7年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1]顯示,我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網民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45.8%。調查顯示,學生是接觸和使用新媒體最早、最直接的群體,新媒體已經逐漸成為現代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2,3]。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媒體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相關工作
Sarah M.Coyne等人[4]對1876個青少年進行研究,發(fā)現因新媒體造成心理疾病的比例高達12.9%,具體表現為上癮、焦慮、煩躁等不良特征。Chandler McClellan[5]對新媒體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風險進行了評估,并提出了預防措施。Jennifer Apolinário-Hagen等人[6]發(fā)現新媒體可能會導致認知偏差和降低自尊等負面心理影響。
劉爽[7]認為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心理認知、情感和行為產生影響,因此需要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建立心理健康多樣化評價機制。王慶[8]分析了新媒體對理工科高校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并提出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陳歡等[9]認為需要將生命教育推向生活并且高校性教育要實現全面更新。張雪峰[10]認為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心理發(fā)展氛圍和創(chuàng)新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二、研究假設
新媒體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間存在一定的函數關系。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對學生而言體現在投入到提升自身能力的時間越多。例如,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習或者社會鍛煉上。反之,心理健康程度越低,投入到娛樂、消遣上的時間越多,例如花更多的時間在游戲、聊天、八卦、逛街上面。
如果一個新媒體提高了學生自我進修的時間,則該新媒體就是積極的,如果一個新媒體提高了學生娛樂的時間,這個新媒體就是消極的,如果一個新媒體對學生的生活沒有影響,則該新媒體是中性的。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三種媒體的性質對不同的人來說是不一定相同的。例如一個學生失戀了,極度苦悶的時候,適當消遣一下,反而能夠減少他繼續(xù)浪費的時間。因此,框架研究的是一種穩(wěn)態(tài)的趨勢,需要通過統計學原理去除突變的數據。
學生的自我進修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平均每天自修時間多,自身能力提升得快,自信心處于穩(wěn)步提升中,對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自修時間少,能力提升緩慢,甚至出現停滯、倒退,可能會出現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傾向,對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
具體到本文研究的問題上,學生對新媒體有一定的期望,然而,不同的學生對新媒體感興趣的內容不一定相同,一部分學生喜歡的內容是積極的,而另一部分則是消極的,還有一部分學生既喜歡積極的又喜歡消極的。目前高校教育在新媒體的引導方面幾乎處于空白,只能任由學生自我選擇。這就使得高校錯失了一個絕好的能夠潛移默化改變學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有效方式。
新媒體的積極引導與學生的自修時間成正相關關系。學生的自修時間又與學生成功的概率成正相關關系。學生的成功率對院校的口碑效應和聲譽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通過設計合理的調查問卷和合適的大數據搜索引擎,可以掌握學生受不同新媒體在自修時間方面的影響程度,對于積極的新媒體,可以繼續(xù)保持甚至大力宣傳;對于消極的新媒體可以加以限制或者積極引導。切實提高新媒體的積極作用,降低其消極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三、研究框架
本文是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和新媒體傳播理論的基礎上,用大數據分析模型和結構方程模型這兩種多元數據分析工具進行研究。前者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理論之一,后者是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本文重在引用;對新媒體傳播理論,本文重在分析和總結。
對高校教育產出之一是提高學生自修能力、自修能力受新媒體影響的認識是本文得以實施的關鍵。在對學生心理健康受新媒體影響的測評基礎上,結合結構方程模型和大數據分析模型構建新媒體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模型,并進一步對模型的假設、變量及評價標準進行分析,模型參數估計方法的研究,建模方法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建模目的、數據特征及模型的理論基礎等因素。最后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和大數據分析模型進行實證研究。
本文研究框架如圖1表示:
通過設計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并利用結構方程模型相對應的軟件LISREL 8.8和大數據相對應的軟件MapReduce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檢驗構建的模型的擬合程度,如有必要,還要對模型進行適當的修改,再用數據對修改后的模型進行擬合,直至擬合程度達到標準為止。
四、研究結論
對我校356個學生進行了初步的問卷調查,有效問卷338份。調查結果表明,學生使用新媒體主要用于QQ和微信聊天,占總比例的42.71%。但是,QQ和微信與學生自修時間之間的相關度并不明顯。反而,使用新媒體訪問網頁與學生自修時間之間存在明顯的相關度。
這是由于聊天并不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明顯的穩(wěn)態(tài)的影響。例如,班級群里聊吃的、喝的、學習等是無法讓學生有什么震撼感的。而網頁上有些信息卻會對學生帶來震撼的感覺。例如,2017年3月31日各大網站爭相報道“12歲女孩靠撿垃圾度日,吃垃圾桶剩菜”,并配了圖形??吹竭@條新聞后,97.26%的同學非常氣憤,82.35%的同學表示要好好學習,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的后代不會去受這個苦。這條新聞就讓大多數學生產生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在一段時間內提高了自修時間,從而對心理健康產生了正向影響。還有一些信息,例如“男孩患‘不死癌癥,自強不息,成清華學霸”等等,這類信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
與之相對的,有些新媒體信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沒有影響,或者是有負面影響的。例如,“女主播一夜收到百萬打賞”??戳诉@條新聞后,87.89%的同學覺得既然長得漂亮就可以很容易地賺錢,還學習什么,還不如去整容。遇到這種情況,筆者只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輔導,盡量去除這類信息的負面影響。
其他變量中,使用新媒體查找學習資料的同學占20.03%,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度僅次于訪問網頁。其他變量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度并不明顯。
五、結語
本文對新媒體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問題進行了研究,發(fā)現使用新媒體訪問網頁與學生心理健康程度相關性最高。并且學生訪問不同的網頁,受到的心理健康影響是不同的,因此建議高??梢詫W頁進行分類,然后通過校園Wi-Fi的控制,禁止掉一些會給學生心理健康帶來明顯負面影響的網址,同時,可以在學校主頁上大力推薦一些會給學生心理健康帶來明顯正面影響的網址。與此同時,不能忽視對學生有明顯負面影響的新媒體,針對這類新媒體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盡量去除該類新媒體的負面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7-01-22].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
[2]呂冰冰.新媒體視閾下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文學教育,2017,(5):104-105.
[3]李鑫.新媒體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探討[J].讀書文摘,2017,(11):147.
[4]Sarah M.Coyne,Brandon T.McDaniel,Laura A.Stockdale."Do you dare to compare?" Associations between maternal social comparison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parenting,mental health,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outcom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70):335-340.
[5]Chandler McClellan,Mir M Ali,Ryan Mutter,Larry Kroutil,Justin Landwehr.Using social media to monitor mental health discussions?evidence from Twitter[J].J Am Med Inform Assoc,2017,24(3):496-502.
[6]Jennifer Apolinário-Hagen,Jessica Kemper,Carolina Stürmer.Public Acceptability of E-Mental Health Treatment Services for Psychological Problems:A Scoping Review[J].JMIR Ment Health,2017,4(2):10.
[7]劉爽.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chuàng)新[J].讀書文摘,2017,(8):257.
[8]王慶.新媒體視域下理工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yè),2017,38(10):159-160.
[9]陳歡,王小月.新媒體視角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改革研究[J].高教學刊,2017,(7):66-67.
[10]張雪峰.新媒體環(huán)境下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才智,2017,(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