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素芳
摘 要:文學教育具有多種育人功能和教育價值,中職語文教育怎樣突出文學教育,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充分挖掘既有教材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探索教學新途徑,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更新思想,不斷強化教學中的語言創(chuàng)新。
關(guān)鍵詞:中職語文;文學教育;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語言
中職語文教育中,學生關(guān)注的往往是技術(shù)化和工具化,缺乏了文學的交流和審美的感受,以至于老師對文章油然而生的美感不能溢于言表,對作者表達的感情不能噴薄而出并引發(fā)共鳴。充斥在課堂上的幾乎都是知識點、考點、應(yīng)用技巧,解題思路,而忽視了語文本身該有的文學性。葉圣陶認為,語文教育的歸宿是:“發(fā)展個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個人終身受用不盡……使社會間接蒙受有利的影響?!碑斎?,單純依靠文學教育是很難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在語文學科中,“發(fā)展個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又必須借助文學教育,讓學生既明白字詞句,同時也要有思想上的認識,感情上的共鳴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突出文學性,我認為,應(yīng)著重從以下方面下工夫。
一、 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充分挖掘既有教材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
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擁有一桶水。其實擁有一桶水還不夠,教師必須有給學生指出一條河的方向的能力,讓學生在河里自由汲取。教師只有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充分挖掘既有教材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使學科教學活動在扎實的基礎(chǔ)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chǔ)上進一步延伸到思想、方法和精神等文化的層次?!白鹬貙W生的獨特體驗,重視學生學習趣味的選擇”是文學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教師要立足于教參,又能跳出教參,敢于和善于對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做出自己獨特個性但又合情合理的解讀,并用這種思想鼓勵學生敢于創(chuàng)新地解讀文學作品。這樣學生才能獲得屬于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精神體驗,當這種體驗和實際生活相結(jié)合,引起學生共鳴時,學生也就從心里喜歡上了這種情景,也就真正挖掘出現(xiàn)有教材中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
二、 探索教學新途徑,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文學教育的任務(wù)是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去了解生活、感受喜劇的幸福,體驗悲劇的殘酷,培養(yǎng)修身齊家的自律,熏陶治國平天下的胸懷,這是語文的“人文性”所決定的。老師要在潛移默化中帶領(lǐng)學生走進作品,不能顯山露水,又要潤物無聲。這就需要教師勇于嘗試,探索出更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我一直認為,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個人化理解,只要能自圓其說,都應(yīng)該積極鼓勵,這是學生真實的閱讀體驗。體驗是隨著生活閱歷的積累,在逐步提升或者與當初截然相反的,但初次閱讀的激情是錯過就很難再獲取的。我曾采用情境體驗教學模式講《賣白菜》?!顿u白菜》是莫言的作品,在“糠菜半年糧”的時代背景下,作者通過母子二人賣白菜過程中不同的心理感受,表達出了“人窮不能志氣短,再窮也需真誠實在”的主題。學生由于對這段歷史不了解,很難理解在那種物資匱乏下人的種種狀態(tài);但是“母親和我”賣白菜前的對話和動作描寫又很有情境感。我讓大家分組表演母子賣白菜前的猶豫、不舍和無奈。學生自由組合,有的因為說話的語氣反復(fù)練習,有的因為動作改來改去,最后還因為筐子吊在空中的高度激烈爭論。有的說應(yīng)該高點,低了容易被偷;有的說不能太高,太高離墻太近有老鼠……大家暢所欲言沒有標準答案,但通過這些細節(jié)處的揣摩,同學們感受到了三棵白菜的意義和母子二人的不易。我還嘗試過發(fā)現(xiàn)研究式教學、討論評論式教學等方式,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機會和空間,注重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從知識到情感都能參與進來。
三、 更新思想,不斷強化教學中的語言創(chuàng)新
文學性的感知,離不開語言的引導(dǎo),要讓學生感受其文學性,創(chuàng)新教學語言也是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必須精心備課,使教材“爛熟于心”,才會創(chuàng)造出富有個性的鮮活的教學語言,在教材分析和自己見解間游刃有余,自由切換。如我在講授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時,讓同學們感受作者的一顆赤子之心。大家讀完詩后,我這樣描述:“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日寇瘋狂肆虐,國土淪喪,滿目瘡痍,民族危亡。假如你的親人正在被人欺負,你會視而不見嗎?假如你的尊嚴受到侵犯,你會無動于衷嗎?假如你辛苦經(jīng)營的事業(yè)被人搶占,你會不管不顧嗎?那,當我們的家園正在被人任意踐踏,我們能棄家而逃嗎?當然不會!受傷的孩子只會讓媽媽更心疼;被踐踏的祖國只會讓人民更心痛,這種愛,更深沉……”讓學生們在激憤的語言中,更加深刻地感受深沉的愛。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除了工具性和技術(shù)性,培養(yǎng)學生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guān)懷,對生活的審美情趣,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應(yīng)該是語文教育的范疇。一個學科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如果能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范圍內(nèi)同時做好語言文字運用和文學教育,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就對孩子一生的成長奠定了學?;A(chǔ)教育的最主要的底色。
參考文獻:
[1]吳文君.文學教育在語文教育中意義[J].文學教育,2009,(13).
[2]牛冬青.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的意義及其價值[J].文學家,2010-03-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