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香
摘 要:新課標的實施,要求教師關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首先探討了歷史教學中批判思維養(yǎng)成需注意的問題,并對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展開研究,為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yǎng)提供資料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批判性思維;問題;培養(yǎng)策略
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是新課標對初中歷史科目教學三維目標最準確的表達。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需要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具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并能夠靈活地調用知識和生活經驗,來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式。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夠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yǎng),是教師完成新課標初中歷史教學任務的有效途徑。但批判思維的養(yǎng)成,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教師在具體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批判思維培養(yǎng)的方式不夠科學,導致學生批判思維的培養(yǎng)容易出現問題。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在教學活動中,完成對學生批判思維培養(yǎng)的目標,成為初中歷史教師教學中重點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一、 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應注意的問題
1. 問題選擇不準確
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批判性思維養(yǎng)成的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問題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學生批判思維的養(yǎng)成。筆者對大量教學案例進行分析與研究,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問題設計不科學的原因,通常是由于教師對教學主題掌握不充分和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不科學。歷史,是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和思維品質的關鍵,還是學生認識和深入了解社會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問題選擇中的常見錯誤,包括問題不符合唯物主義辯證觀、歷史史料不嚴謹、問題難度不合適等。
2. 沒有給學生預留思維的空間和時間
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想要實現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目的,就一定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和資料查閱時間。但教師授課時間過少的影響,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經常存在問題自問自答的現象。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生思考時就給出答案,這不僅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還容易使學生養(yǎng)成思維惰性,不利于學生批判思維的養(yǎng)成。
3. 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信息和資料
我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國,歷史知識是很豐富的。這些豐富的歷史資料和故事,有助于學生多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但過多的資料,也加大了學生整理和分析問題的難度。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很容易以自己的知識和閱歷來對待教學,在問題提出后,給學生的資料不夠豐富。這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問題解決速度,還會影響學生的歷史科目學習信心,使學生形成對歷史的錯誤觀點,導致學生思維過程混亂。
4. 忽略學生的個性
不同的學生,由于其生活環(huán)境不同,對相同問題的看法也不同。雖然學生的個性,不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但對學生批判思維的養(yǎng)成卻有益處。但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忽視學生的個性,不尊重學生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無法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一現象同樣會導致學生思維混亂,導致學生自身的潛能無法發(fā)揮,影響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
二、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方法策略
1. 夯實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
歷史是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相關的一門學科,其課程設計是按照歷史的發(fā)展為順序,具有較強關聯(lián)性的。學生在學習中,想要完成問題分析,就必須調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夯實學生的重視結構,并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助于學生更好解決問題。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歷史科目教學中,要強化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性,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并通過教學拓展來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只有這樣,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才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才能更輕松地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學習和思考任務,從而在反復的問題分析、問題解決過程中,養(yǎng)成對待問題會使用批判思維的能力。
例如,在每一單元教學后,教師都需要帶著學生對本章學習的內容進行串講和復習。有效的串講和復習,能夠讓學生將散碎的歷史內容構成知識脈絡,從而提高學生歷史知識調用效率。我通過這種教學串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章節(jié)內容的講解中,就有學生提出問題“每個新時代開始前,是否都要經歷戰(zhàn)爭與動亂”,該歷史課題雖然對學生而言過難,但卻表現了夯實學生知識結構、拓展學生知識儲備,對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作用是顯著的。
2.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不知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具有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關鍵。為了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加強對歷史課本內容的了解,并能夠從課本中挖掘符合學生學情和生活經驗的問題。除此以外,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構建歷史和生活實踐的聯(lián)系。歷史的發(fā)展具有規(guī)律性,讓學生學會讀懂和運用歷史,能夠提高學生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學會對歷史書中的記載和知識提出問題。并善于發(fā)現當代生活和歷史的聯(lián)系,善于自我發(fā)現問題,并運用歷史課所學過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例如,在洋務運動相關內容講完后,學生們對李鴻章的歷史評價產生了問題。李鴻章作為晚清時期的名臣,其行為具有極大批判性。但由于學生社會閱歷淺,生活經驗不豐富,對李鴻章的評價并不準確。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班長這一崗位,與李鴻章所處的位置進行了解讀。班長負責溝通老師和同學,如果班長做不好,就會導致老師和同學的兩面埋怨。李鴻章就好像是封建王朝的班長,其必須協(xié)調好民意和皇權,因而其是一個在夾縫中生存的人物,是被封建皇權犧牲的大臣。學生聯(lián)系之前所學習的甲午戰(zhàn)爭、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內容,對李鴻章對中國的貢獻給與了肯定,也認識到李鴻章之所以簽訂賣國條約,根源是封建君主制度的制約,使得學生對李鴻章這一人物有了更準確的認識。endprint
3. 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意識,而非批判性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意識,是指發(fā)現問題,并積極應對問題和通過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批判思維能力,則是指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初中生社會經驗不豐富,其對歷史、社會和生活的理解都比較淺顯。如果教師錯把批判思維的培養(yǎng)重點放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上,就容易使學生在不理解的問題中迷失自己,容易影響其學習和生活。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則是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并勇于解決問題的品質,這才是新課標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核心要求。教師在思維意識的培養(yǎng)中,要忽視教材和史料的權威性,讓學生勇于針對課本內容生疑問。只有這樣,才能解放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能夠不盲從權威,不迷信權威。而批判思維能力,則會隨著學生的成長,隨著其生活閱歷的豐富而逐步提高。
4. 鼓勵對文本和問題的多元解讀,保護學生個性
對待同樣的史料和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決思路和方法。保護學生的個性,是新課標對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學的具體要求。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用多元角度來解讀文本,并鼓勵學生以不同的視角和觀點,看待歷史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思考積極性,才能讓學生在問題思考中更容易的調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從而實現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例如,在對中華民族抗日戰(zhàn)爭內容講解中,學生對共產黨采取敵后抗日戰(zhàn)略的作用意見不一。有同學認為,抗日戰(zhàn)爭之所以勝利,是國民黨中日抗日正面戰(zhàn)場堅貞不屈的功勞。也有同學認為,是共產黨的敵后抗日策略,拖慢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步伐,從而最終獲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對于這兩種觀點,我并沒有對任何一種觀點給與肯定或否定,而是帶著學生分析抗日戰(zhàn)爭的背景、形式、發(fā)展,讓同學們了解了抗日戰(zhàn)爭是一場民族戰(zhàn)爭,無所謂哪個黨的貢獻大。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是抗日戰(zhàn)爭的主力,為抗擊日本侵略做出了突出貢獻。這種辨證的教學模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意識,還能夠讓學生以正確的觀點看待國民黨中涌現的愛國將領和義士,夯實學生基礎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是新課標實施背景下,教師完成初中歷史教學新要求的有效途徑。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重視對學生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批判思維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才有助于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養(yǎng)成,才能在歷史教學中實現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的三維培養(yǎng)目標。
參考文獻:
[1]馬翠.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培養(yǎng)探究[J].祖國:教育版,2013,(09):64-65.
[2]楊楓.歷史教學中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以人教版《歷史》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課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6,(01):34-38.
[3]杭賽強.基于史料的歷史教學與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5X):67-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