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潔
摘要: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在選取課文時,將文言文的比例做了大幅度的提升,必修書中,文言文的比例已達三分之一,更有像《唐詩宋詞選讀》、《〈史記〉選讀》、《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這樣通篇為古文的選讀課本以供高中生學習。為何要做如此大的調整?著名散文作家張曉風曾就臺灣2010年高考語文課綱草案將文言文比例增至65%之事表達自己的觀點:“何必讓學生讀我的呢?讀蘇東坡、柳宗元要比讀我的要好一點?!薄皩W生學習階段中更需要多一點文言文,文言文是白話基礎、營養(yǎng)?!彼脑捊o我們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關鍵詞:誦讀;發(fā)掘;文言文
中華上下五千年,積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無數(shù)名篇佳作?!墩Z文課程標準》中也有提到:“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倍幦胝Z文教材的文言文,均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中,處處都有“美”的存在。所以,讀,朗讀,大聲朗讀,方能體會其中之美。
首先,配樂誦讀采擷古文形式美。高中課本中選取的文言文,上至先秦歷史散文,下至明清小說,均是真正的“古文觀止”,這些文章,或音韻諧調、整散結合,或氣勢磅礴、娟秀優(yōu)美。
說到形式之美,首先想到的是唐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倍鸥Φ倪@首七言律詩合轍押韻,工整對仗,古人推崇其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語)。學習這首詩時,首先是低沉的音樂響起,和著這低沉的音樂,教師開始朗誦全詩。漸漸地,遠處現(xiàn)出一個個特寫鏡頭:風吹落葉,蕭蕭飄墜;猿嘯入耳,聲聲哀怨;鳥飛其上,如無憑依……學生與詩人融為一體,深刻體會到詩人眼中秋景的肅殺與凄涼,而這正是作者心境的真實寫照。相較于對仗工整,押韻和諧的唐詩而言,宋詞則顯示出一種參差錯落的美,再配以音樂,誦讀起來又是另一種感覺。以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這首詞被譽為“千古絕唱”。這首詞,詞句錯落有致,形成既大氣又磅礴的音樂節(jié)奏感,極富形式美。再配上高亢的音樂去誦讀,仿佛是把讀者帶入如畫江山、奇?zhèn)バ蹓训木吧蜕铄錈o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嘆、哲理于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同是磅礴大氣之景,均為形式優(yōu)美的詩詞,配以不同的音樂誦讀,得出的感悟便是截然不同。
其次,反復誦讀體味文章語言美。朗讀是體悟語言的一種有效、直接的方式。朗讀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諦,在不經意間進入一個美好的境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眱?yōu)美的語言,需要反復的誦讀,讀得多了,熟了,便知其中“美”所在了。
例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想象傳說中的阿房宮極盡奢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狈磸驼b讀,方可體會這文字的奇特瑰麗,每每讀到這里,總會不禁展開想象,腦海中便會呈現(xiàn)出一幅金碧輝煌、奢華極度的宮殿圖景。
接著,分角色朗讀感受人物形象美。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分角色朗讀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感知作品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激起他們的情感體驗。
在學習《漁父》一文時,教師特意將漁父與屈原的對話請兩位朗讀較好的同學分角色朗誦,并提醒學生,盡量揣摩二人的語氣、語調去完成誦讀。于是出現(xiàn)了屈原低沉、失意的聲音,漁父淡然、悠長的語調。在讀到屈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時,學生的語調明顯高昂,激憤的情感顯現(xiàn),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理想,執(zhí)著且無怨無悔的屈原形象跳脫出來。而漁父莞爾而去的歌聲,是用一種淡然悠長的語調誦讀出來的,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與世無爭、淡泊名利、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的隱者形象。
再次,大聲誦讀領悟古人情感美?!拔恼虏皇菬o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學生通過誦讀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同喜同悲、共樂共怒,從而深入的感動于情感之美,產生共鳴,產生向往。
大聲吟誦“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后,方才體會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隱士之氣;高聲吟唱“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后,方可領悟杜牧勸諫后人的良苦用心。又如《報任安書》中,作者說自己“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誦讀之時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之意。當讀到“就極刑也無慍色”,“雖萬被戳,豈有悔哉”這些句子時,又能感到作者為完成《史記》而樹立的堅定決心。再讀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眼前不禁浮現(xiàn)出一個悲痛欲絕、惶恐不安、忍辱負重的形象。正是大聲的誦讀,讓我們真正走進了司馬遷的內心世界,體悟到他內心的痛苦與煎熬,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司馬遷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終極目標,忍受恥辱、超越自我的重大意義。
不同的誦讀方式,體味不同層面的“美”,而誦讀古代優(yōu)秀的文言作品,是汲取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古人用之,甚好;今人用之,亦好。
參考文獻:
[1]都吉鯤.讓文言文教學充滿審美愉悅[J].大語文論壇·教學前沿.
[2]王中杰.語文教師要通過文言文閱讀教學使學生感受美[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1,30(1).
[3]趙彬.重視文言文教學的“虛”[J].備教導航,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