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安
摘 要:好的數(shù)學教學,課初,應該在趣味引入中吸引學生;課中,應該在動手操作中聚焦學生;課末,應在拓展延伸中鍛造學生。就《分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的教學而言,應該引領孩子們抓住“整體1”在不同場域內的“多變性”,于“多變”中發(fā)現(xiàn)“不變”,進而真正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以此鍛造學生、滋養(yǎng)學生、成就學生。
關鍵詞:趣味引入;動手操作;拓展延伸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分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是學生系統(tǒng)學習分數(shù)的開始。學習“分數(shù)的意義”就得和“整體1”打交道。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整體1”總是那么神秘莫測,因為它總是在不同的場域內呈現(xiàn)出不同的“量”。但事實上,不論“整體1”怎么千變萬化,其本質是不變的,分數(shù)的意義是不變的。那么,如何引領孩子們抓住“整體1”在不同場域內的“多變性”,于“多變”中發(fā)現(xiàn)“不變”,進而真正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呢?
一、開放引入有驚喜
不可否認,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中,“思維就會被激活,創(chuàng)造的火花就會不斷閃現(xiàn)” 。[1]而這需要教師通過設置新穎有趣的情境去實現(xiàn),正所謂:“樂思方有思泉涌?!?/p>
以下是《分數(shù)的意義》的開頭設計或情景:
1.同學們,老師站在這兒,就可以用幾來表示?(“1”)“1”除了可以表示一個人,還可以表示什么?教師又叫了五個學生一起站在講臺上,問學生:加上老師一共六個人,能用“1”表示嗎?
2.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古人根據(jù)生活經歷創(chuàng)造了很多與分數(shù)有關的成語,那么,你能根據(jù)下面的成語說出一個分數(shù)嗎:一分為二( ) 五大三粗( ) 九牛一毛( ) 朝三暮四( )
3.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中,悟空找到了九個香蕉,那么如何分給四個人,每人得多少?又該如何表示呢?
從“1”可以表示老師一個人,也可以表示一群人,到幾個成語的競相回答,到最后的“唐僧師徒四人分香蕉”,分數(shù)的影子在不同的場域一一“閃亮登場”,“整體1”更是在不同的場合扮演著不同的“數(shù)量”。這樣的問題情境是開放的、靈活的,給孩子們以驚喜,當然,更重要的是打開一個更加開闊的數(shù)學版圖,而身處其中的孩子們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解放、滋養(yǎng)和提升。
二、操作討論有次序
不得不說,很多孩子對于“整體1”的理解總是不到位,或者模棱兩可,或者似是而非,或者一知半解。因為“整體1”是動態(tài)的、相對的、變化的。不同的情境中,不同的背景中,“整體1”所蘊含的“量”和“多少”都是不一樣的。竊以為,通過動手實踐,能夠引領孩子們更好地領悟“整體1”的含義,進而逐步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可以設計以下動手環(huán)節(jié):
教師給每一個小組提供四種材料,一張正方形紙、一個跳繩、六個鉛筆盒、四支鋼筆,讓孩子們通過折一折、畫一畫、分一分等方法,創(chuàng)造出幾個不同的分數(shù)。
在具體操作中,有的學生通過“折一折”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五分之一”“四分之三”“六分之一”等分數(shù);有的學生通過“畫一畫”的方式(正方形)創(chuàng)造出“五分之一”“三分之二”“六分之二”等分數(shù);有的學生通過“分一分”的方式(鉛筆盒)創(chuàng)造出“六分之一”“六分之二”等分數(shù)……實踐證明,正是對“一個東西或一群東西”的動手操作,孩子們才更清晰地觸摸問題由表及里的脈絡機理:是呀,一個物體、一個整體、一個計量單位是“整體1”,而多個物體、多個整體、多個計量單位又何嘗不是“整體1”呢?
可見,動手操作比理論單項灌輸更有效果,眼、口、手、腦四者都要動,才能讓教學趨于高效厚重的一面,正所謂:“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
三、拓展延伸有回應
好的數(shù)學課堂不止步于文本,不拘囿于課堂,應該“從文本出發(fā),不脫離學生實際,有所延拓”[2],以此引領孩子們走得更遠,收獲得更多,以此打造厚重精彩的數(shù)學學習新時空。
在《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的教學臨結束時,可以設計以下練習:
1.老師這兒還有一些成語,你能從中找到分數(shù)嗎?三頭六臂、四面八方、五光十色、五顏六色、七上八下、五花八門……
2.師生共做小游戲:老師出示一個袋子,對大家說:“這個袋子中有20張撲克牌,現(xiàn)在我請幾個同學拿出這些撲克牌的四分之一,再讓另一個同學取出剩下?lián)淇伺频奈宸种?。思考:這兩次中的‘整體1一樣嗎?為什么?”
上課伊始,教師曾經提到了成語中的分數(shù),而現(xiàn)在臨下課時再一次提起成語,不僅僅是對孩子們記憶、經驗和印象的重新回應,同時也是給予曾經躍躍欲試但因時間有限而無暇表現(xiàn)的孩子們一次新的機會、新的平臺。想想:原本已經“山窮水盡”,而今又“柳暗花明”,怎一個“喜”字了得?
接下來的游戲,則將孩子們引入一個類似于“陷阱”的情境中:第一位學生肯定會拿出5張撲克牌,那么第二位學生是拿出5張撲克牌,還是拿出3張撲克牌呢?這樣的游戲中,孩子們是很容易犯錯誤的,然而,恰恰是在孩子們的錯誤中,“整體1”的真正含義得以一次次詮釋,“整體1”的形象一次次豐滿,而分數(shù)的意義也在更廣的層面上得以整體把握和理解。
總之,有效良好的數(shù)學教學,不僅要在趣味引入中吸引學生,還應該在動手操作中聚焦學生,進而在拓展延伸中鍛造學生,以此鍛造學生、滋養(yǎng)學生、成就學生。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5.
[2]祁洪生.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公開課[J].教師月刊,2015(4):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