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俊楠
【摘要】心理輔導作為一種助人的方法,能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雖然二者在內(nèi)涵、理論基礎、內(nèi)容和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二者可以相互促進,共同致力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特別是隨著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心理狀況受到雙向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應主動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運用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將思想政治教育由傳統(tǒng)的教師“灌輸”轉變?yōu)閷W生主動地理解與接受,避免強制性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心理輔導 思想政治教育 自媒體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9-0039-02
一、心理輔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聯(lián)系
心理輔導與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可以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充分發(fā)揮心理輔導的重要作用,將其作為一個重要途徑,創(chuàng)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輔導模式。
盡管心理輔導與思想政治教育在諸多方面具有差異性,但不影響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心理活動是人腦的技能,它會影響人的思想和行為的變化,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結果也會對大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影響,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二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都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積極的影響 。
心理輔導憑借其自身的優(yōu)點和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許多高校倡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輔導模式,就是把心理教育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等結合起來,創(chuàng)建心理輔導室,把心理輔導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與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相結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
二、自媒體時代下思心理輔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隨著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心理狀況受到諸多影響,既有積極的引導作用,也有消極的抑制作用。針對自媒體這種無孔不入的滲透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應該轉變,要將心理輔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在思想上遇到的問題。
1.自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具有重要的影響
自媒體的平民化、個性化、低門檻、易操作的特點,使得高校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其影響,特別是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自媒體像空氣一般滲入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自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變化,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自媒體的發(fā)展對大學生心理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能夠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積極的心理需求。通過自媒體平臺,大學生開闊了視野,培養(yǎng)了自信、活躍的心理;大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培育了自主、獨立的心理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大學生通過自媒體平臺更加關注社會,培養(yǎng)了公民意識,養(yǎng)成了關心他人與社會的人格。
其次,自媒體平臺的快速發(fā)展和滲透對大學生的心理也具有消極的抑制作用。自媒體平臺上信息泛濫,各種不良信息橫行,大學生正處于心理逐漸成熟的時期,容易被誤導,長此以往心理性格會變得扭曲;自媒體時代下,輿論的主體不再是單一的,多元化的輿論主體會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使得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chǎn)生排斥、厭惡的心理。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動關注學生心理
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具有雙向變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正視這種雙向變化,改變以往的“被動”的灌輸模式,學會契合當代大學生心理變化,“主動”地關注學生心理活動,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輔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屬于由“點”到“面”的擴散模式,往往效率較低,學生不能從心理層面接受,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將心理輔導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種由“點”到“點”的模式,這種模式符合自媒體信息對大學生傳入和滲透的模式,因此能夠有針對性的應對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心理狀況的變化,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學會使用心理輔導這一重要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要要重視心理輔導的方法,通過對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對心理輔導方法的掌握,遵循心理輔導的原則,才能加深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認知,引發(fā)學生的共情,內(nèi)化為學生的意識,最終外化為行動。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動之以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學會共情,用真誠的情感打動學生,使之堅定理想信念,產(chǎn)生對他人、社會、國家的關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和學生真誠相待,拆除學生的“心理防線”;要用真誠、親切的笑容,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要關心、信任、理解、尊重學生,不能把學生當成被動接收的“機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情感載體。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曉之以理。只是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未能使學生真正地理解、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學會說理方法,學會把道理講給學生聽,使“理”進入到學生的思想深處,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使學生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說理方法,學會分層次、漸進的說理,針對不同思想認識水平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說理方法;還要掌握說理藝術,如積極誘導、增強幽默感和趣味感等。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落實到行動上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使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符合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因此,“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自己的良好行為感染學生,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同時,在大學生群體中樹立榜樣也能幫助其他學生對照自身、查漏補缺,幫助糾正不良行為、建立良好行為。除此以外,由“知”轉化為“行”的過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艱難的、有阻礙的,因此需要受教育者具有堅定的意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實踐活動來培育學生的堅強意志,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張春云.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性分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6.
[2]馬云獻.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輔導模式的構建[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