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春
摘 要:好的語文教學,應在趣味引入、整體把握和讀寫結合方面下大功夫,從縱的方面往前走,從橫的方面往左右擴張,學生通過“有形”的語文訓練寓于“無形”的生活實踐之中,在看似“無為”的活動中達到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有為”之目標,以此鍛造學生、滋養(yǎng)學生、成就學生。
關鍵詞:趣味引入;整體把握;讀寫結合
“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闭Z文課程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它不能僅僅滿足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不論是課初的激情引入,還是課中的深入研讀,抑或是課末的余音繚繞,都應從縱的方面往前走,從橫的方面往左右擴張,以此讓小語課堂在大的視域中向前挺進,并以此讓學生在語言和思想的天空中“千樹萬樹梨花開”。
一、課初:趣味引入不可或缺
“語文教學的問題歸根到底是‘趣的問題,只有引導學生尋回學習的興趣、樂趣、情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語文教育‘少、慢、差、費的老問題”。特別是在新課伊始,應該通過新穎有趣的方式喚醒學生,激勵學生,鍛造學生,為課堂后續(xù)的高潮和堅實打下基礎。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語文《詹天佑》的教學中,可以安排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1.由王鋒引出“2016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王鋒——忠義感乾坤:面對一千度的烈焰,沒有猶豫,沒有退縮,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帶血的腳印,刻下你的無私和無畏,高貴的靈魂浴火涅槃,在人們的心中永生。)
2.“2016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打動了我們很多人的靈魂和心靈。其實,不僅2016年,每一年,每一個時代都有感動我們、感動中國的人物。如果我們把視野投向整個20世紀,在你的心目中,哪些人可以被評為“感動中國世紀人物”呢?(有的說黃繼光,有的說毛澤東,有的說孫中山,有的說錢學森……)
3.讓我們把目光投向20世紀更早的時候,那時候還是腐敗無能的清朝末期,有這樣一個人,雖然他離我們的年代比較久遠,但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應該忘記他,他就是——詹天佑。
這樣的引入鏈接古今,跨越時空,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課堂在一個大的視域和有意義的拓展中向前“挺進”,學生學得有情有義,有滋有味。師生何樂而不為呢?
二、課中:整體把握不可或缺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睂φn標的“整體把握”,我深以為然。就《詹天佑》的教學而言,篇幅較長,更應注重整體把握。
聽過一節(jié)《詹天佑》的公開課,短短一節(jié)課,老師提出了十幾個問題,如: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張鐵路計劃,一些帝國主義者為什么要出來阻撓?一些帝國主義者是怎樣要挾清政府的?他們的企圖何在?為什么說帝國主義者完全想錯了?清政府任命詹天佑為總工程師,為什么全國轟動起來?外國報紙是怎樣宣傳的?“連外國工程師都不敢輕易嘗試,至于中國人,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有什么依據?……
整堂課,學生都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學生很難靜下心來潛心讀書,不僅浪費了學生自讀自悟的時間,更扼殺了學生個體感悟和多元解讀的時機。細究原文,《詹天佑》一課只要圍繞“杰出”和“愛國”進行研讀,即可統(tǒng)領全文,就能做到提綱挈領,猶如一條主線串聯(lián)其散落的珠子,使其“形散而神不散”。
三、課末:讀寫結合不可或缺
《詹天佑》的教學進行到最后,不少教師引領學生全面評價詹天佑、贊揚詹天佑。有的通過“詹天佑,我想對你說”的方式進行贊揚,有的通過當年那個說了“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的記者現(xiàn)在該怎么說,進行發(fā)揮,也有的通過為詹天佑寫一段頒獎詞而延伸……以下是其中的一個片段:
大屏幕出示中央電視臺在2016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給王鋒、支月英的頒獎詞,提醒學生可以仿照;也可以把課文當中的一些詞語用到頒獎詞里去,為我們心目中的英雄——詹天佑寫一段頒獎詞,頒發(fā)遲到的大獎。注意要寫得樸實而真摯,并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生1:在那么腐敗無能的清朝末期,詹天佑用自己的行動,彰顯了中國人的志氣,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他,是那個時代的先鋒,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是中華鐵路的第一人。
生2:面對那么艱苦的環(huán)境,忍受著“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的嘲笑,一位工程師完成了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設計施工的鐵路。他以實際行動強烈回擊了那些夸夸其談的外國人,他是所有中國人的榜樣。
生3:不怕艱難困苦,不怕嘲笑打擊,毅然接受任務的詹天佑,他留下的偉大工程,使人們贊嘆不已,使外國人刮目相看,多少人震撼,多少人感動,多少人驚奇……
可以看出,2016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再次引入,與課初形成呼應,而之后的頒獎詞的仿寫,則讓學生的讀寫結合落到實處,真正實現(xiàn)了真切、自信、個性、暢快的表達。這樣的訓練,讓學生通過“有形”的語文訓練寓于“無形”的生活實踐之中,在看似“無為”的活動中達到提升語文素養(yǎng)“有為”之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智峰.追求教學之“趣”[J].教師月刊,2017(4):19.
[2]趙克明.為語文教育喊“魂”[J].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2016(4):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