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青青
摘 要: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現(xiàn)在已經(jīng)得到老師的普遍認可,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找到讀寫結合的連接點,怎樣有效地將閱讀和寫作融合起來,實現(xiàn)語文學以致用的目的,還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將從三個方面談談看法。
關鍵詞:讀寫結合;連接點;積累;寫法
語文教學的根本是讓學生獲得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聽說讀寫相輔相成,聽和讀的能力提升了,有助于說和寫的能力的提高,反過來亦然。所以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就不能分開來獨立地完成。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中總結道:“寫作基于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學得好,才寫得好?!薄翱偠灾喿x是寫作的基礎?!闭Z文教學中,應把寫作教學貫穿在課文教學中,教會學生在課文中學語言、在課文中學寫法、在課文中受熏陶,豐富心靈,細膩情感,而后寫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本文就重點談一談語文教學中的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一、讀書積累,厚積薄發(fā)
“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要讓學生能寫出文章,首先要讓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文章,文質兼美,語言準確精練,具有很強的典范性。從課本中學語言是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yǎng)、豐富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
首先,課本中的課文是編者精挑細選出來的,篇篇都是語言學習的典范,做到了語言準確、恰當。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課文《裝滿昆蟲的衣袋》里,“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薄翱墒歉改傅呢熈R絲毫沒能阻止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癡迷,把法布爾引進了科學的殿堂?!比湓捴械摹爸浴薄懊詰佟薄鞍V迷”是不能隨意變換位置的,三個詞用在法布爾不同的年齡階段,突出了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程度逐層加深,同時僅僅是“著迷”“迷戀”還不足以把他引進科學的殿堂,只有達到“癡迷”的程度,才能促使法布爾有后來的巨大成就。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辨別,體會用詞的確切,并指導學生習作時也應用詞得當、準確。
此外,教材的語言生動、形象、富有趣味,適合兒童的特點,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第一朵杏花》里,“春風吹綠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皺了河水,吹鼓了杏樹的花苞?!本渲械摹熬G”“青”“皺”“鼓”字,不僅寫出“春風”“小草”“河水”“花苞”的顏色、形態(tài),更是一個動態(tài)的畫面展示的過程,引人遐思,讓人仿佛看到春天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賦予了文字詩歌的意境。
再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課文《石榴》里,“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有的笑得咧開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子兒。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開綠黃色的葉子向外張望,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庇脭M人化的手法寫出了成熟的石榴的樣子,生動形象,充滿趣味,飽含豐收的喜悅,讀來感到愉快,是孩子學習的典范。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樣的詞語,讓學生品讀、仿寫,達到遣詞造句訓練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二、品味寫法,得法于心
教材中選取的課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其寫作技巧也是各有千秋。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需要達到的說話、寫話、習作水平,文章選取逐層加深,體現(xiàn)了不同學段的特點。低年級階段要求學生把話說通順,選取的課文一般內(nèi)容簡短、中心突出、結構完整;中高年級,寫作技巧在文中的體現(xiàn)越來越多,例如首尾呼應、點面結合、詳略得當、復雜的修辭手法的應用……
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課文《蠶姑娘》,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后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條理清晰,段式回環(huán)往復,語言簡潔生動,可以讓學生仿照課文形式介紹蝴蝶等其他昆蟲或動物的生長過程,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再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金蟬脫殼》,相對于二年級的《蠶姑娘》,同樣介紹了一個過程,內(nèi)容卻更加具體,語言更加豐富,作者用“抖動”“伸著”“仰”“撲”“抓”“抽”這些動詞,把金蟬脫殼的過程寫得生動細膩、惟妙惟肖,是指導學生學習觀察、做記錄的好文章,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要求學生觀察某一個事物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然后仿照課文把它記錄下來。
再如,四年級上冊《泉城》,課文用總分總的結構,依次分別介紹了珍珠泉、五龍?zhí)?、黑虎泉和趵突泉這四大名泉。文中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和比喻句,寫出了濟南泉水的特點,學習文本的同時,教師可以設定多個場景讓學生運用排比和比喻的寫法仿寫片段,如用“有的……有的……有的……”來寫課間操場上的情景,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寫不同時間的月亮形象等,讀寫結合,訓練表達能力。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學習了《音樂之都維也納》,老師指導學生搜集資料,學習圍繞中心句來介紹一座城市;學習了《大江保衛(wèi)戰(zhàn)》,學生學會了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我們運用此寫法寫了“記一次拔河比賽”的習作,效果很好;學習了《早》這一課文第三小節(jié)的寫法,同學們利用方位順序,介紹了自己的教室、自己的位置,同樣讓同學們激動不已。
三、激發(fā)感情,以情促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象,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習作教學應讓學生有感而作。”
“言為心聲”,小學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把作者的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指導學生朗讀、感悟,激發(fā)起學生的情感,喚醒學生的真切感受,然后讓學生把這種感情訴諸文字,習作自然是水到渠成。
比如,學了《最后的姿勢》一文后,學生被文中用生命保護學生的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所震撼,感受到譚老師無聲的大愛,明白了“人生的價值是什么?是大公無私,是為他人著想,是為集體著想,是為國家著想……”之后讓學生寫《讀〈最后的姿勢〉》有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再如,學習了《生命的壯歌》和《生命橋》,學生看到那些誓死保衛(wèi)蟻群的蟻國英雄們,面對烈火至死也不松動分毫,肝膽俱裂也不放棄自己的崗位,看到老羚羊為了種群的延續(xù),用生命化作最絢麗的彩虹,搭起生命的橋梁,無不被區(qū)區(qū)弱者在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表現(xiàn)出的可貴的合作與獻身精神所感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讓學生此時寫讀后感,學生各個千言萬語、下筆有神。
不僅如此,很多文章都有作者意猶未盡的地方,也就是文章的空白點,教師要善于捕捉空白,激發(fā)學生想象,訓練讀寫結合,同樣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學《天鵝的故事》一文,講到老天鵝奮力破冰,一次次騰空而起、一次次跌落這一情節(jié)時,讓學生想象老天鵝的樣子然后說話,理解老天鵝的奮不顧身,再想象如果你在旁邊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進一步理解老天鵝的形象。講到經(jīng)過眾天鵝的努力,冰面終于破裂時,再引導學生想象,此時的老天鵝什么樣,其他天鵝可能會對它做些什么、說些什么。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老天鵝更加敬重,能想到的、能說的自然很多。
總而言之,閱讀教學時教師要能緊密結合課文,尋找課文與習作的連接點,立足文本,有效指導習作,那么學生習作也將不再是一件絞盡腦汁的事。
參考文獻:
[1]施建平.小學情景作文[M].江蘇教育出版社,2015-03.
[2]余文森,林高明,鄭華楓.可以這樣教作文:24位名師的小學作文教學經(jīng)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6.
[3]張文質,竇桂梅.贏在課堂·小學語文名師作文課堂實錄[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
?誗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