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輝
摘要:自主學習是以學習者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自定學習目標,自定學習計劃,做好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自我監(jiān)控,自我反饋,自我調節(jié)。對學習結果能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的學習,通過閱讀、聽課、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xù)變化的行為方式。
關鍵詞:自主學習 學習習慣 培養(yǎng) 思考
自主學習是以學習者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自己做主,不受別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擾,自定學習目標,自定學習計劃,做好學習準備,在學習活動中能夠對學習進展,學習方法自我監(jiān)控,自我反饋,自我調節(jié),對學習結果能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的學習,通過閱讀、聽課、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個體可以得到持續(xù)變化(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與價值的改善和升華)的行為方式。是和過去那種被動學習完全相反的更加科學的學習模式。
自主學習模式主要是借助于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探究,最終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
過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把學生看成被動的教育對象,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象,沒有充分的激發(f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僅僅是將知識內容強行灌輸給學生,學生囫圇吞棗,沒有深入理解便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制約了學生主動性的充分發(fā)揮,從而極大的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不能和諧發(fā)展,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精神,從而不能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篩選和總結出適應新形勢下科學的教學方法才能極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習知識的渴求。采用單一化的教學模式是無法真正高效的達成教育目標的,因此廣大教師必須要不斷探索現代化的教學策略,將各種方式充分融合起來,堅持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各種教學方法結合起來使用。
在理想的教學中,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應該足以使學生的學習從依賴性逐漸走向獨立,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使他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為他們終生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新課改明確提出,教師在課堂教學必須盡可能的尊重學生主體性,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探究,同時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我們知道,一個人自主學習習慣一旦養(yǎng)成,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就能夠不需要他人進行監(jiān)督和催促,能夠更加主動且更加輕松的開展學習活動,達成學習目標。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曾經這樣說:教育簡單來說即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而習慣屬于進行反復的練習之后慢慢形成的一種固定思維模式。學習習慣,就是在不間斷的學習實踐中養(yǎng)成的那種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學習慣性。
“習慣”可以說屬于人最穩(wěn)定的基本素質能力。任何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都屬于良好習慣的結果。好習慣是健康人格的基礎,是成功人生的根本,更是成功的捷徑。
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首當其沖的便是應當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生活與學習習慣。習慣決定人的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yǎng)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好的習慣會終生受益。培養(yǎng)學生好的習慣,關鍵在于能夠對學生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不管什么樣的教育活動必須要提前對教育目標有全面的了解,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要能夠主動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想做什么,想學什么。當我們發(fā)現學生做的事不合理時,即使這樣,教師不能夠直接對學生進行呵斥或質問,而需要靜下心來,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一想,到底學生是出于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做這一件事?同時,教師應當及時與學生溝通。通過談心,因勢利導,就能慢慢地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新形勢下,教育的主體已經明顯地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教育的主體還是局限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中。就學生的成長而言,教育的主體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范圍。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社會的多種信息渠道對孩子的影響越來越深,廣泛的社會聯系使得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都在沖擊著學生的心靈,因此,對施教者的要求將更高,對在校的學生來說,學校是學習的主要場所和主渠道,教師是最重要的施教者。學校教育是施教者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施教者的主戰(zhàn)場。教師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學生如果喜歡一名教師,也會喜歡這名教師所教學的課程,學生能夠更加積極的學習這門課程的知識,從而有效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既是嚴師,又是慈父,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嚴格要求自己,同時要向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關心學生,幾句貼心的話,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許會影響學生一生。真正做到愛學生,尊重學生,接納學生,才能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同時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感知自主學習樂趣。托爾斯泰這樣說:成功的教學活動并非是強制性的,而應當調動學生的興趣。只有當學生對某一件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之后,他們的探究意識才會有所提升,才會主動的去探索思考與此相關的知識內容,當碰到困難和挫折之后也不會輕易放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能使學生情緒高昂,思維活躍,信心倍增,使學生自然產生求知的心理沖動,激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把過去那種以教師教學為中心的模式慢慢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將教學過程中少部分學生參與慢慢轉變?yōu)槿w學生共同參與,盡可能的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性,真正讓學生從“要我學”過渡到“我要學”,把課堂還給學生。要做到這些教師就應該具備豐厚的知識功底,要有純熟的學科專業(yè)知識,教師只有具備了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使自己更好地理解所教學科的知識。并把所教學科與其他知識融會貫通,得心應手地進行教學,以保證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
同時,教師要創(chuàng)建快樂,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高效課堂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做到不教而會。教師要明確認識到,學生的知識,不是教師講會、教會的,而是學生想會練會的。所以,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措施來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探究,這是一節(jié)課能否順利開展的基本前提。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教學服務,則能調動學生積極思維和參與的積極性,也會使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現代教育理論要求教學活動必須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師應當科學的指導學生學習,盡可能的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進而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效率進一步提升。教師應當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的問題情境,提供思維加工的原料,通過演示,練習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樂于思考,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充足的思考空間以及自主學習探究的條件,應當真正將課堂知識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以此作為突破口,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積極自主的投入學習。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獨立自學,當學生遇到問題,教師要與學生共同探究,指點學生找到解決方法。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探索、思考,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但無定法,教師要配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去探索,反思,總結已有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管文山.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J].內蒙古教育,2016,(12):38.
[2]吳曙靜.改變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中國教育學刊,2016,(S1):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