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_本刊記者 化定興(發(fā)自上海黃浦)
信仰法律是提高“法商”的核心
——本刊專訪上海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殷嘯虎
采訪_本刊記者 化定興(發(fā)自上海黃浦)
殷嘯虎
全面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當前的重大戰(zhàn)略布局,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習近平強調,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guī)矩、講規(guī)矩、守規(guī)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guī)矩。然而,雖然我國法律數(shù)量眾多,法律普及工作也一直在有序推進,但知法犯法現(xiàn)象依然大量存在,法律還沒有真正成為大眾的信仰。明知故犯的現(xiàn)象為何屢屢發(fā)生?該如何提高大眾的法律素養(yǎng)?就這些問題,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采訪了上海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殷嘯虎(以下簡稱“殷”)。
記:我國的法律數(shù)量不少,法律的普及工作也一直在做,但不論是官員還是普通公民,知法犯法現(xiàn)象并不鮮見,這種明知故犯的事情為什么會發(fā)生?
殷:這個問題,可能不僅僅我國存在,世界其他國家也存在。美國紐約大學法律心理學專家泰勒教授在他的《人們?yōu)槭裁醋袷胤伞芬粫芯驼J為:“從總體上來說,美國人都是遵紀守法的。然而,要讓每個人每時每刻都不折不扣地遵守各種法律,那也是不可能的。每個人都有偶爾觸犯法律的時候,對有些人來說,違法亂紀則更是家常便飯?!泵绹侨绱?,中國也是如此。
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違法者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是很清楚的,但為什么還要明知故犯呢?泰勒教授認為:在這一問題上,存在著工具主義和規(guī)范主義兩種觀點。工具主義的觀點認為,人們在行動前,對自己遵守法律是否會受到直接的、明確的激勵,會受到什么樣的獎勵,或者對自己觸犯法律是否會受到直接的、明確的懲罰,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他們會作出自己的估計,然后再據(jù)此決定自己應當如何行為——也就是說,對于各種不同的行為是可能給自己帶來收益,還是會給自己造成損失,他們會作出自己的判斷;而規(guī)范主義的觀點則認為,人們之所以遵守法律,是以他們對官方的信任為基礎的。只有能夠信任官方,能夠信任官方制定的有關規(guī)則,能夠信任有關的執(zhí)法機構,他們才能相信自己忠誠于這個組織且這個組織會給自己帶來長期的收益。
人們遵守法律是如此,同樣,人們違反法律也是如此。對違法行為而言,人們在選擇是否違法的時候,實際上同樣也是基于工具主義與規(guī)范主義的雙重選擇。就工具主義的角度而言,人們在實施違法行為之前,會有一個價值估量:自己不遵守法律的行為受到懲罰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遵守法律與違反法律所獲得的收益哪個更大。如果不會受到懲罰的可能性很大,或者違法所帶來的收益要遠遠大于守法所帶來的收益,那他就有可能會選擇違法;反之則否。就規(guī)范主義的角度而言,人們選擇不違法,是基于個人遵守規(guī)則的信念和對法律的信任,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因素。如果現(xiàn)實背離了人們的這種期望,大多數(shù)人有可能最終還是會選擇違法。
記:從這兩方面的比較來看,是否執(zhí)法不嚴會導致犯罪的結果更加嚴重?
殷:其實,從違法行為發(fā)生的階段而言,一開始往往只是少數(shù)人會選擇違法,大多數(shù)人可能會選擇觀望。如果這時候違法者立即受到制裁,大多數(shù)人必然會選擇守法;但如果違法者沒有受到制裁,大多數(shù)人就會跟著違法;當大多數(shù)人都選擇了違法,個別違法者卻因違法而受到制裁時,這個別違法者必然會對制裁不服,認為這是對他的不公正,因為其他違法者并沒有同樣受到制裁,抗拒執(zhí)法的行為便由此發(fā)生;而當大多數(shù)人都在違法時,個別守法的人更會面臨痛苦的抉擇。
事實上,除了極個別的人,絕大多數(shù)人在骨子里都知道不能違法,而那些選擇了違法的人,固然有出于功利方面的選擇,但如果對違法行為不能及時公正執(zhí)法、嚴格執(zhí)法,客觀上可能會縱容違法行為的發(fā)生。所以,對于違法行為,在強調說服教育的同時,必須強化對違法行為的制裁。只有通過規(guī)則的強制,才能形成執(zhí)法與自覺守法的良性互動,以嚴厲的處罰使人不敢違法,以嚴密的制度使人不能違法,以良好的教育使人不想違法,以素質的提升使人不愿違法。
記:您曾說,今天社會所面臨的一些法律困境,比如依法辦事、遵守秩序、崇尚規(guī)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缺失等需要通過提高全民的“法商”來解決,該如何理解?
殷:按照一般的理解,法商(Law Quotient ,簡稱LQ)是一個人對法的內心體認和自覺踐行,體現(xiàn)的是人們法律素質的高低,法治意識的強弱,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依法辦事、遵守秩序、崇尚規(guī)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與情商和智商相比較,“法商”可謂是一個新詞。2006年9月到12月,《檢察日報》推出“法商”新概念系列報道,使法商成為2006年的年度法治熱詞。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對法商的認同度卻并不高,對提高全民的法商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并沒有真正養(yǎng)成,那種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現(xiàn)象依然存在。雖然經(jīng)過30年的“六五”普法,公民的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有了普遍提高,但公民的守法意識以及依法辦事的能力卻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究其原因,可能還是在于我們的“法商”并沒有真正得到提高。
一般來說,智商和情商的高低,個人先天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而法商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后天的學習和培養(yǎng)。有不少人的智商和情商都不低,他們無論是在待人接物、為人處世還是協(xié)調關系、處理問題等方面都有很強的能力、很好的辦法,但結果卻在法律方面出了問題,犯了錯誤,原因就是忽視了法商的培養(yǎng)與提高,甚至以智商和情商替代了法商,認為只要智商和情商高就可以了,法商的提高不僅不利于事,還很有可能“誤事”。這從官場上流行的一些“段子”也可以看出:擺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穩(wěn)定,低調就是腔調,大氣就是人氣,妥協(xié)就是和諧……這里面折射出的是人情和世故,缺少的卻是原則和法律。
記:那么,要怎樣做才可以提高全民尤其是執(zhí)政者的“法商”?
殷:與智商不同,法商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要靠后天的學習與培養(yǎng)才能獲得。法商的高低不僅在于法律知識掌握的多少,更在于對法律精神的認識與理解,在于是否對法律產(chǎn)生敬畏、尊重和信仰之情。
首先,要敬畏法律,這是提高法商的基礎。一些人的法商不高,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對法律缺乏敬畏感,在他們眼里,根本就沒有法律的存在,有的只是對金錢、權力的貪婪與渴求;為了金錢、權力,可以肆無忌憚,什么法律、規(guī)則,統(tǒng)統(tǒng)拋在了腦后。過去一些領導干部犯了罪,在懺悔時還不會忘記說自己忽視了對法律的學習,而現(xiàn)在一些干部連這句話都不說了。
其次,要尊重法律,這是提高法商的關鍵。不論是領導干部還是普通百姓,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用法律約束和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養(yǎng)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習慣。要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決不能讓那種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現(xiàn)象蔓延開來。要使大家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訴求,通過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
其三,要信仰法律,這是提高法商的核心。法商的高低,核心就是看一個人對法的信仰和崇尚程度。法律不僅僅是一種規(guī)范,更是一種信仰。古希臘的伯利克里在陣亡將士葬禮上的演說中,對此做過很好的詮釋:“在我們私人生活中,我們是自由而寬容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務中,我們遵守法律。這是因為這種法律使我們心悅誠服?!敝挥袕膬刃膶Ψ傻男叛?、對法律的心悅誠服,才能真正敬畏法律、尊重法律,用法律來指導自己的行為,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法商。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要求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商,但首先要提高領導干部的法商??鬃诱f過:“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要求執(zhí)政者首先以身作則。孟子也說過:“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币髨?zhí)法者能夠帶頭用法和守法。我們一些領導干部常常抱怨群眾法律素質低,總是因為“不明真相”而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但他們是否想過,自己如果能夠依法做到政務公開,群眾又怎會“不明真相”?自己如果能夠真正依法辦事,群眾又怎會輕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反之,如果領導干部自己是“信權而不信法”,那么群眾也只能是“信訪而不信法”了。因此,提高法商,首先要求作為“關鍵少數(shù)”的領導干部從自身做起。
記:中國有以史為鑒的傳統(tǒng),但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法制是維護專制的工具,與今天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格格不入。您長期研究法制史,對此怎么看?
殷: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這中間有精華,也有糟粕,特別是時代背景的差異,所以我們今天不能簡單地站在自我的立場去評價古人。
就“法治”而言,古代的法家雖然也主張“法治”,但這種法治要求的是“以法治國”,這個“法”是君主之法,“國”是君主之國,說到底,法就是君主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是為君主獨裁專制服務的;人們對法律的服從,說到底是對君主權力的服從。而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的要求是“依法治國”,這個“法”是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這個“國”是人民的國家,是民主之國,法是人民管理國家、控制公權力的工具,是為全體人民服務的,包括管理者或統(tǒng)治者在內的全體人民,無一例外都要尊重法律、服從法律,沒有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因此,“依法治國”與“以法治國”的本質區(qū)別就在于:“依法治國”是法在人之上,而“以法治國”是人在法之上,其本質依然是一種“人治”。我們今天倡導依法治國,必須首先摒棄這種為君主獨裁專制服務的“以法治國”的理念與文化。
當然,中國法律制度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歷史延續(xù)性和繼承性。我們今天的法治建設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在前人經(jīng)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這其中就包括對古代法律制度建設經(jīng)驗的吸收。傳統(tǒng)法律制度與法律文化固然有其糟粕,但也有其精華。就以法家的思想主張而言,雖然它在本質上是以維護君主獨裁專制為宗旨,但其中的一些具體主張,如“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等等,這些話在今天看來,依然可以找到閃光點。
再如,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提出了法、術、勢相結合的主張,法是法律,術是權術,勢是權勢,君主獨裁,要靠“勢”的支撐,靠“法”的維持,更要靠“術”來實施。有勢才有法,有術才有勢;法依勢立,勢因術行。這種主張,把君主獨裁專制的統(tǒng)治藝術推向了極致。但是,如果僅僅從法治實施的角度而言,這種法、術、勢相結合的主張,指出了法治實施的基本方式和路徑:法是治國理政的根本,法律必須公正嚴明;但僅僅有法是不夠的,法要得到切實有效的貫徹執(zhí)行,必須依靠“勢”和“術”。勢表現(xiàn)為一種法治的權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只有樹立法治的絕對權威,才能有效進行社會治理。術表現(xiàn)為法治實施的手段和路徑,勢要靠術來加強、來維持;同樣,法也要靠術才能得以有效實施。而術的核心,就是“循名責實”,即根據(jù)法定職責和義務作為判定行為是否合法的依據(jù),“術者,因能而授官,循名而責實?!币虼?,只有通過一整套的方法、策略和手段,才能維護法律的權威,保證法治的實施。
個人簡介》》
殷嘯虎,上海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研究員;上海市政協(xié)常委;兼任中國港澳基本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憲法學、政治學、中國法制史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近代中國憲政史》《新中國憲政之路》《憲法學要義》《感悟憲政》《法治的品格》《實踐中的憲法》《秦鏡高懸:中國古代的法律與社會》等著作多部,主編《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法規(guī)通論》及《憲法學》教材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