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豪
摘要: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運用好學習遷移理論以促使課堂教學更好開展。在教學時,對于學生思維模式要重視合理遷移,要能給予學生啟發(fā),更要重視知識概念教學的有效遷移,讓學生更好把握疑難點。為此,本文將立足于學習遷移理論,進一步探索優(yōu)化高中化學教學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學習遷移理論;高中化學教學;優(yōu)化策略
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學利用學習遷移理論,不僅豐富了化學課堂教學的形式,更有效的提升了教學質量和效率。高中化學教學階段,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傳授,更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習遷移理論便能有效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為此,化學教師應將其理論有效融合于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出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1]
一、思維模式遷移
學習遷移理論對教師化學教學指導體現(xiàn)在諸多方面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思維模式的有效遷移,在確保學生吸收課堂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更好的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解題思路得以擴寬,多個角度層面來理解化學相關問題。學生在解答化學問題時,不可避免會碰到思考障礙,難以找尋解題突破口,主要原因在于學生思維往往深受固有解題思路所限,不能夠及時轉變思維思路,才會致使學習停滯不前。而將學習遷移理論有效應用于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這一問題顯然能得到極大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學生思維限制往往是源于記憶定勢中的舊知極大干擾或是混淆了與之相關的知識所致的。因此,教師講解知識時應積極指導并糾正學生記憶定勢。
例如,教學“化學平衡常數(shù)”相關知識時,化學平衡常數(shù)K表達式應用頻率極高,而在化學反應原理中也有其相關定義:水溶液的水的濃度可視作為定值,但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中卻不將其濃度列入。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將記憶停留在淺層次方面,這就對后續(xù)相關內容的學習產生阻礙性。實際上,當水處于氣態(tài)時并與某種有機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水應當被列入平衡常數(shù)表達式的。因此,為了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到這一點,教師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和糾正學生的固定式記憶,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區(qū)分這些聯(lián)系著的化學知識。這對于學生知識內容的理解認知極為重要。
二、知識概念遷移
學習遷移理論不僅能運用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講授化學知識概念時,教師也可加以運用以更好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學習。高中化學教材內容的知識點大都緊密聯(lián)系,學習新知時也往往是立足于以往所學舊知所展開的。為此教師應著重把握好化學教材內容“新知引舊知”特點,于講授知識概念時,合理滲透學習遷移理論,使學生能夠在立足知識遷移基礎上逐步構建出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這對于學生掌握核心知識,并學以致用極為重要。
例如,教學“化學平衡移動”時,教師可先組織學生探討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都有哪些,并讓學生做總結,概括出勒沙特列原理——化學平衡的一般規(guī)律。而教師從旁指引學生的對錯點,以鞏固和加深學生知識印象。待學生把握好該規(guī)律之后,學生對于所學的元素、化合物的相關知識,如二氧化催化氧化反應條件控制、氨合成條件選擇等相關知識皆能得到很好的回顧與認知。
三、結構知識遷移
教材知識結構是學生認知結構的主要來源,若是教材結構極好,便能有效簡化學生知識學習過程,并由此及彼,擴展學生知識層面,提高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并主動遷移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意識。因此,為了有效促進學習遷移,教師于教學過程中應將具有遷移價值的知識內容有機融合高中化學教材內容中,但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化學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應保持其穩(wěn)定性。在學習遷移理論運用要求下可知,教師所選取的內容應加以科學編排,不僅要突出知識重難點,更要逐步加強化學各個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突出化學知識的整體、系統(tǒng)和條理性,促使學生順利完成學習遷移。例如,教學“物資的化學性質”中的有機物物質相關知識時,教師便可抓住以下教學結構展開:官能團結構、官能團性質、有機物用途,通過這條主線來組織學生學習,如講授葡萄糖知識,由于葡萄糖分子結構中具有醛基中碳氧雙鍵,這就導致葡萄糖容易被氧化,從而促使其和銀氨容易產生化學反應并生成光亮銀。學生通過這樣學習認知便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可利用這一性質,將銀鍍在暖水瓶上以起到保溫之效,而若是在玻璃上鍍銀則可制作成明亮的鏡子。
四、知識應用遷移
加強學生知識應用遷移也是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內容,這對于提高學生實踐與知識運用能力至關重要。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一隅三反能力,也便是教師講授完一個知識點,再引入與上個知識相應的題型后學生便不知所措,無從下手了。這說明了學生在知識應用遷移能力上明顯極為欠缺。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逐步強化學生知識應用能力,有其要通過滲透學習遷移理論來提升學生一隅三反能力。通過這樣的培養(yǎng)訓練,學生解題能力自然會有所提升,且在化學知識點把握上也會更加深刻。
例如,教學“有機化學基礎”時,教師可在正式授課前拋出如下問題:請同學們根據(jù)以往所學的知識以及不同原料來提取乙醇。問題拋出,學生的探討情緒顯然被有效激發(fā)起來,紛紛組隊共同探索研究,不僅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氛圍,更讓學生思維得到活躍。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提取方法,如乙酸乙酯水解法、乙烯水化法、淀粉發(fā)酵法等多種提取乙醇方法。而教師可適時的指導學生進一步分析使用原料所需耗費的成本、反應過程中的控制程序等,來對自己所提出的方法進行驗證和做評價,看哪位學生的提取方法是最具經濟性和簡易性,以實現(xiàn)學生思維發(fā)散,一題多解,解法求優(yōu)的高質量教學。
五、結語
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起著輔助性作用,教師若能善加引用化學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透過現(xiàn)象本質屬性來有效歸歸納遷移,并總結化學知識,那對于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顯然大有裨益。因此,展開高中化學教學時,教師應立足于教學要求,創(chuàng)設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并深入探究遷移理論于化學教學中的運用,方可真正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周愛云,淺談學習遷移理論下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J].理科考試研究:高中版,2015,22(12):83-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