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旭鵬
摘 要:大家通常都有這樣一種常識:一旦體驗到做某事的好處時,就會不斷重復這種行為,并成為自己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也就是養(yǎng)成了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何使兒童有這樣的體驗,促使兒童基本的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新課程標準提出“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把“品德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和學生發(fā)展結合起來”。
關鍵詞:生活體驗;習慣;教學內容
一、課前生活體驗,充實課堂教學內容
生活本是體驗的沃土。只有讓孩子們帶著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融入現(xiàn)實生活之中,他們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真實感受,獲得真情實感。因此,課前聯(lián)系并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使之與課程具體的內容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是十分必要的。
在《遠離陋習》課前,我讓學生當起“小特搜員”,開展“課外搜查線”的活動,從學校、家庭和社區(qū)入手,調查他們存在的不文明行為并完成《調查表》;通過查閱報刊書籍,搜集社會上人們存在陋習的資料。由于從身邊熟悉的環(huán)境、熟悉的人入手,緊密聯(lián)系并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初步了解了社會上不文明現(xiàn)象和感受其危害,為解決重點難點“認識不健康的行為習慣及其帶來的危害”做了充分的準備。
二、課中生活體驗,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孩子搭建心靈交流的平臺,創(chuàng)設不同形式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用心去感受,用心去體驗,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使學生的道德認知在多層面的體驗活動中內化為道德行為。
1.激發(fā)情感,引發(fā)體驗
在課堂上要讓孩子們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
在《合理購物ABC》課上,老師深情地講述了“三無產品”的一件真人真事:(師邊說邊出示圖片并配樂)某縣一家工廠發(fā)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據(jù)調查,因為患者購買大米時沒有看清楚而買到有毒米,食用后出現(xiàn)嘔吐、四肢無力、視力模糊,其中一個小女孩搶救無效死亡。同學們,聽了這則新聞,你們想說些什么?學生氣憤地說道:“這些賣‘三無產品的人真可惡!”“我們不要買這些有毒的食品!”……以生活中同齡人的經(jīng)歷介入課堂,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三無產品”帶來的危害,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
2.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體驗
“課堂是涌動著的生命”,學生是各不相同的個體,有著各不相同的體驗感受。在《遠離陋習》一課中,我讓學生結合資料交流在生活中看到或聽到的有關“吸毒、賭博、迷信”的事例,老師適時出示造成危害的圖片。當學生沉靜地融入畫面時,(播放音樂)老師深情地說:“同學們,如果畫面中的就是你的親人,看到他們有的處于死亡的邊緣,有的已經(jīng)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你們有什么感受?”學生有的說:“我會很傷心,這些不良行為不但害了自己,還害了家人!”有的說:“我覺得很難受,為什么當初勸他們不聽,如果他們能改正就不會這樣了?!边€有的說:“我的感受是既傷心,又痛恨賭博這些行為!”……這時,我發(fā)現(xiàn)一個沒舉手的小女孩眼眶紅紅的,在老師鼓勵的目光中,她用略帶顫抖的聲音說:“我覺得很可惜,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沒有第二次!”這不正是我們品德課堂需要的真、善、美嗎?我抓住這一感動的瞬間補充道:“是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無法再挽回!”……教室一片沉默,當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出示課件)出現(xiàn)在眼前,學生再一次產生心靈的振撼,他們激動地訴說著心聲:“我們要相信科學,好好珍惜生命,改掉不良行為。”這一過程,學生在寬松的心理狀態(tài)下真實地敞開心扉,獲得的內心體驗越來越深刻,發(fā)自內心地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形成要文明生活的意識。
3.引領實踐,升騰體驗
無論是經(jīng)驗的積累,自我認識的提高,能力的發(fā)展,品德行為的形成,還是對社會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兒童自己直接地去參與各種實際活動,切實地去和周圍的自然、社會、人、物發(fā)生實際的接觸和相互作用,從而產生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
在《書報——生活中的良師益友》課上,在學生認識到書報是良師益友后,為了考查學生會不會在書報上查找信息,老師說道:“鄧老師認識一個小朋友小紅,她和她家人剛好遇到了一些困難,同學們能不能在書報上找到解決這些難題的資料呢?”在學生進行比賽找資料后,學生主動地交流著自己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過的類似的情況,以及是怎樣利用書報解決這些困難的。
又如,在《遠離陋習》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課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老師創(chuàng)設生活體驗活動——在廣交會期間,為了宣傳文明的廣州城出謀獻策,學生積極充當“文明大使者”,從自己、家庭、社會多個角度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有的設計宣傳口號,有的設計宣傳方案,有的用彩筆描繪出文明城市的藍圖……學生通過課堂模擬生活的體驗活動,自然而然地將道德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通過行為表現(xiàn)出來。
三、課后生活體驗,深化課堂教學內容
要真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和品質,僅僅依靠課堂上單方面的傳授或形式上的手腦活動是難以獲得的。很多時候,它都要求我們能和孩子們一起走出課堂,于寬闊的生活空間中,主動地實踐,積極地體驗,從而達到鞏固深化。
在《合理購物ABC》一課結束后,我讓學生制定“春游購物計劃”。把課堂活動延續(xù)至課外的生活大課堂,給予學生自由實踐、創(chuàng)造、體驗的機會,使他們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合理購物,自覺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又如,在《書報——生活中的良師益友》一課結尾,老師說道:“其實,書報的樂趣和好處還不只這些(板書:……)你們還想知道嗎?”從而鼓勵學生在課后堅持看書報,在課外閱讀書報的活動中繼續(xù)探索,自覺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道德,只有當它被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在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廣闊的生活天地,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體驗探究,促使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和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賴薇.觀照幼兒積極情感體驗的良好生活習慣培養(yǎng)策略[J].福建教育,2015.
[2]崔慧敏.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J].新校園旬刊,2013.
[3]陸鵬娟,楊健.讓孩子注意生活細節(jié)養(yǎng)成好習慣[J].自我保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