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書婷
摘要:本文立足于第三屆北京師范大學國際音樂周①,并結合音樂周的個別活動情況,從中小學音樂教育、高校音樂素質教育、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及音樂學習者自身四個方面提出了幾點看法。學校音樂教育應將不同階段的教育目標和培養(yǎng)對象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養(yǎng)模式,完善各級學校音樂教育。
關鍵詞:音樂周 學校音樂教育 思考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2-0117-02
第三屆北京師范大學國際音樂周于2016年10月10日-22日圓滿舉行,共包括7場音樂會、8場講座、9場大師課。豐富的活動盛宴雖早已落下帷幕,但它那美妙的琴聲、動人的歌聲、嚴謹?shù)慕虒W、活躍的氛圍,卻回蕩在耳邊,縈繞在心中,久久不能忘懷,惹人思緒萬千。筆者現(xiàn)結合本屆音樂周部分活動,從中小學音樂教育、高校音樂素質教育、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及音樂學習者四個方面淺顯地談一談筆者對不同階段的學校音樂教育的思考。
一、應努力完善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悟力、表現(xiàn)力為目標的中小學音樂教育
本屆音樂周講座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Carlo②教授的“歌劇與兒童音樂教學”相結合的模式。這一模式的做法是由兒童擔任歌劇中合唱部分的演唱者,并隨歌劇演員一同在各地演出。由老先生帶領的團隊,先給學校音樂教師培訓,再由教師向學生具體教唱合唱部分。這樣一種兒童音樂教學模式已在意大利各大城市上演80余場,并將持續(xù)下去。這種模式的出發(fā)點是利用歌劇教學促進兒童的音樂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悟力、表現(xiàn)力。同時,講座中Carlo教授特別注重與學生的互動與合作,一起用各種小樂器參與創(chuàng)編、表演,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去聆聽聲響,感受人聲、器樂聲、自然的聲音。這樣一種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與參與性的教學理念特別值得提倡。對音樂的感受與領悟能力,對于兒童來說其教學要先于那些理性的知識。歌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類型,以聲樂演唱來展開故事情節(jié),伴有器樂、表演的因素。讓兒童參演歌劇對兒童藝術素養(yǎng)尤其是音樂素養(yǎng)的提高,作用很明顯。通過學習并演唱歌劇中的合唱作品,學生的演唱能力獲得提升;通過參演歌劇,學生的表現(xiàn)力獲得發(fā)展;對歌劇的整體感受對綜合藝術素養(yǎng)的提升大有裨益。這樣一種注重學生參與的教學模式與單純在課堂上教授識譜、演唱相比,形式新穎、開放,更具吸引力與創(chuàng)造性,中小學生更樂于接受。雖不說照搬這樣的模式,但其中諸多的理念與做法卻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fā)。對于中小學音樂教學,尤其是兒童,一定不能灌輸式傳授知識。否則,不僅知識無法傳授成功,更會打消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完全背離了音樂教學的初衷。因此,中小學音樂教學應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造性、音樂表現(xiàn)力、感受力為主,淡化教條式的理論知識,寓知識于愉快、輕松的音樂課堂中。如何把握好知識與學生興趣、創(chuàng)造性、音樂感受力之間的度,是每一位教師要準確拿捏好的,也是需要長期于教學實踐中去探索的。Carlo教授的講座正是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契機。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試圖打破應試教育的弊端,取得了不可忽視的成效。但在音樂教學上,需要變革和改善的地方仍很多。部分地區(qū)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流于形式,甚至隨意剝奪音樂課,并未將釋放學生的天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力作為首要目標。因此,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完善之路,任重而道遠。
二、應大力發(fā)展以提高大學生基礎音樂素養(yǎng)為目標的高校音樂素質教育
高校音樂素質教育除具有素質教育的全面性、主體性、基礎性等一般特點之外,還具有其獨特的實踐性、體驗性、表現(xiàn)性。音樂素質教育強調在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中去體驗藝術的魅力,并能通過一定的技巧與形式表現(xiàn)出來?;镜囊魳沸蕾p與表現(xiàn)能力是音樂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音樂素質教育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音樂素質教育并沒有完全納入學校正規(guī)的教學體制,教學存在不完善、不系統(tǒng)、不連貫的現(xiàn)象。本屆音樂周的成功舉辦對提高普通大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完善音樂素質教育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音樂周依托的是藝術與傳媒學院音樂系這樣一個高校平臺,而音樂周自身是一個很好的拓展音樂素質教育的窗口。雖然音樂周所展現(xiàn)的水準相對比較高,不是素質教育所必須達到的程度,但對于改進高校音樂素質教育還是很有啟發(fā)的。要完善高校音樂素質教育首先要建立完整、科學的體系,尤其是大學音樂素質教育制度,中小學的音樂素質教育是基礎,要承前啟后、相互銜接。音樂課程的設置上要貼切音樂教育的個性特征,于音樂課程實施中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于音樂實踐活動中教授音樂知識。同時也要注重師資力量的培養(yǎng)。良好的音樂教育一定離不開優(yōu)秀的音樂教師,除了要具有一專多能的才能之外,良好的教學技巧也是必備的。只有擁有良好的教學技巧,才能將知識和才能高效地傳授給學生。因此發(fā)展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要從體系、課程、教學上不斷加強。
三、應不斷強化以培養(yǎng)全面音樂人才為目標的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
所謂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是指在我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下的高等學校里所接受的專業(yè)音樂教育,也即音樂專業(yè)學生所接受的教育。專業(yè)音樂教育是培養(yǎng)高級音樂實踐與理論人才的必要階段,而中小學音樂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礎階段。從本屆音樂周的整體狀況,尤其是各音樂家來看,無一不是專業(yè)音樂教育下的頂尖人才。對于鋼琴家來說,幾乎都具有海外學習的經歷或文憑。近年來,我國專業(yè)音樂教育取得了較快較好的發(fā)展,涌現(xiàn)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音樂人才,在國內舞臺及國際舞臺上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本屆活動中的國內外音樂家從技巧到理論的全能才干,讓我們深思當下高等音樂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上的前景。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技巧精湛的音樂表演人才,也要培養(yǎng)全面的音樂理論人才。教師在教授學生技巧時,也要傳授給學生盡可能多的理論知識。表演領域亦或教學領域都需要理論素養(yǎng)的支撐,沒有一定高度的理論知識,可能不會影響你短期的技巧學習,但一定會限制水平提升的高度。沒有深厚理論修養(yǎng)的音樂學習是不健全、不長久的。音樂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是每一位音樂人要足夠重視的,也是每一園丁在教學實踐中要側重的。培養(yǎng)全面的音樂人才是高等專業(yè)音樂教育的目標。當然對于專業(yè)院校與師范類或綜合院校而言,側重稍有不同,這毫無疑問但都不可偏廢一方。
四、反觀音樂學習者自身:音樂學習之路應堅持不懈
本屆音樂周的專家?guī)缀跫扰e辦學術講座,又舉行獨奏、獨唱音樂會,同時還有大師課,專家的全能盡顯無余。這不僅讓每一位觀眾內心油然升起一股欽佩之情,更是徹底被震撼,引人贊嘆、深思。深思這些專家是如何成為如此出色的音樂家的,深思其背后辛勤的付出。反觀大多數(shù)音樂專業(yè)學習者自身,不禁感慨:學藝之路不易,不可輕言放棄,不可輕易松懈。需明白,技巧的提升不是短時之內可成。技法學習,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加強練習,獲得提高的過程。技法練習,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切不可急功近利。在專注技巧的同時,切不可忽視綜合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專業(yè)音樂學習者不要做音樂路上的跛腳者,應該要有意識地去提高自身全面的音樂素養(yǎng),不能只重技巧而輕理論。要向音樂周上的專家看齊,有意識加強自身理論知識的積累,全面提高理論水平。不僅僅是演奏能力,更是授課、科研能力,這樣才能成為一名真正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當然對于音樂學習者而言,演唱、演奏等技巧是必須的,而且水平越高越好。音樂表演的一切畢竟是依托于一定的載體——樂音,由此才引申出其他。因此優(yōu)秀的專業(yè)音樂學習者,不僅要有良好的表演能力,更要有一定的學術能力。而這,同樣是任重而道遠。
學校音樂教育是個多層次、多維度、立體化的教育類型,無論是在素質教育或專業(yè)音樂教育中,亦或是對全民基本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還是高水平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都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不同階段的音樂教育面對的對象不同,因此音樂教育的目標也不盡相同。將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培養(yǎng)對象的情況相結合,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養(yǎng)模式,再加上教育管理部門、學校、社會機構、教師、學生自身等的共同努力,學校音樂教育未來之路一定會更完善。
注釋:
①本屆音樂周的相關情況請見筆者《國際化引領,高水平展現(xiàn)——記第三屆北京師范大學國際音樂周》一文。
②Carlo Delfrati(卡爾羅·德夫拉蒂):意大利音樂教育協(xié)會奠基人之一、意大利教育部前音樂教育高參、國際音樂教育協(xié)會成員及高參、意大利音樂教育法研究中心科學審委成員、米蘭斯卡拉歌劇學院教務主任、2008年國際音樂教育協(xié)會獎金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