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輝
【摘要】思維導圖是表達發(fā)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自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內(nèi)地以來,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對于小學高段語文學習而言,它更是一種利于學生學習、記憶、思考的思維模式,已經(jīng)并且逐漸得到更為厚實的運用。
【關鍵詞】思維導圖:小學語文;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思維導圖又可稱為靈感觸發(fā)圖、樹狀圖、腦力激蕩圖等,運用到教育對象即學生身上,便成了一種輔助學生思考、表達的側性工具。作為語文教師,充分清醒地意識到思維導圖對于語文學習和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的重要獨特作用,主動及時地在課堂上引進思維導圖,指導學生領會思維導圖的意義,學會運用,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從筆者的角度和任教經(jīng)歷出發(fā),以小學高段語文學習為例,現(xiàn)階段思維導圖的運用可適用于兩個方面:一是教材的單元學習,屬于課內(nèi)的;二是整本書閱讀,屬于課外的。二者相互結合、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經(jīng)教師有意指導、學生有意掌握的運用,必將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起到較大的改觀影響。
一、關乎教材單元學習
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此單元的主題是接觸外國名著,包括了單元導讀、課文及閱讀鏈接、詞語盤點、口語交際與習作、回顧與拓展、日積月累等各方面內(nèi)容,而四篇課文中兩篇為完整的短篇小說,兩篇為長篇小說的梗概及精彩片段。在課堂上教授完整的單元學習、學生基本掌握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布置利用A3紙完成思維導圖的任務,顯得恰當而實用。
(一)回顧、總結、反思、拓展單元學習內(nèi)容
這是思維導圖的基礎要務。以第14課《凡卡》為例,這篇課文的作者、主要內(nèi)容、主人公凡卡的命運、整篇課文的表達特色、重點詞句的理解、學生的感悟以及人物、寫法等的拓展,在學生著手完成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必定會對以上項目進行回顧、總結、反思,甚至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自主搜集、加入一些課外資料,形成對第14課的信息整合,聚合成一篇課文的思維狀圖,并以同樣方式整合單元內(nèi)其他課文、板塊的內(nèi)容,呈現(xiàn)在同一張紙上。高段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總結、反思的能力,思維導圖的介入運用,無異于錦上添花。
(二)培育學生的審美,強化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審美也是學生應有的素養(yǎng)之一,借用手抄報的形式,思維導圖在實用的前提下發(fā)揮了檢驗審美的作用。手抄報是要求版面合理、重點突出且色彩艷麗的,思維導圖則是基于手抄報的特色,在完成第一個步驟的基礎上,布置學生在一張A3紙上完整、有美感地體現(xiàn)出他們各自的創(chuàng)想。如在思維導圖的范式圖形交叉的間隙,可以要求學生進行一些繪畫和涂色,體現(xiàn)出“美”的訴求。而實際上,這項任務不一定是單人獨自完成的,小組內(nèi)合作或者求助他人幫忙是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因此,這也可謂合作共贏的一個新渠道。
二、關乎整本書閱讀
畢竟“得閱讀者得語文”,對于所有的教師和學生而言,這是必須重視的。筆者作為小學高段語文教師,在面向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方面引進思維導圖運用,能夠起到化繁為簡、翻頁留痕的作用。
以羅廣斌、楊益言的《紅巖》為例。該書講述的是1948—1949年間,一批共產(chǎn)黨員與國民黨反動派之間進行了長期且艱險的斗爭,使敵人一籌莫展,一敗涂地。布置此本書的整體閱讀,首先得有明確的目的:怎么展開讀?讀什么?想得到什么?在此基礎上,隨時做好完成思維導圖的準備。
(一)運用思維導圖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
小說里的人物是首先要弄清楚的,他們是誰、是什么身份、各自之間是什么關系等,都是在閱讀過程中尤其是閱讀后必須要清楚明白的部分。在《紅巖》中,人物大致可分為兩大陣營:一是以江姐、許云峰等人為主的共產(chǎn)黨人;一是以毛人鳳、徐騰飛等人為主的國民黨反動派。在兩大陣營內(nèi)部,各自出現(xiàn)諸多人物角色,且角色與角色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明暗變換的關系。因此,有必要借助思維導圖一目了然、簡介有效的特性,讓學生在完成整本書閱讀的基礎上,對書中的相關人物有較為清楚的認識。這是第一個方面。
(二)了解掌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品行特征
在理清人物角色與關系的基礎上,抓住重點人物的言行舉止,分析、掌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品行特征,如江姐的英勇不屈、成崗的勇敢自信、小蘿卜頭的機智聰慧等,都是整本書閱讀需要學生去思考、掌握的要點,畢竟小說中的重要之處還是在于人的塑造上。利用思維導圖的作用,標注人物特性,在回顧、總結人物時,簡要明了的版面能夠事半功倍。另外,在人物角色劃分的基礎上,也能夠錦上添花。
(三)了解重要的人與事,熟知、運用書中主要表達方法
閱讀,尤其是整本書,不僅僅要了解主要內(nèi)容,知曉人物身份,還得懂得作者是怎樣表達的,這才是閱讀的根本目的所在。如人物的描寫,正面的共產(chǎn)黨代表在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等方面是怎么表現(xiàn)的,反面的國民黨特務又是怎么表現(xiàn)的;又如環(huán)境描寫,重慶的地方自然特色與社會特色是如何與人、事有機結合起來的。如果這些方面的內(nèi)容全都用單純的文字寫下來,學生可能會很快地失去耐心,而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用簡潔的話語、明了的圖形代替冗長的文字,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事實也證明,學生在運用思維導圖完成這一任務時的心理趨向是積極主動的。
小學高段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程度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作用,在小學高段乃至全段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回顧反思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與動手水平,對常規(guī)的語文課堂學習進行旁側的攻堅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