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萍
【摘 要】只有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教師才能更有教學動力,并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最大程度保證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要想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還需要學生對數學學習有著一定的積極性,從而才能充滿精力去學習數學,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數學積極性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學習興趣;學習氛圍;平等對待
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全面的提高,同時在學習相應知識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該門學科的喜愛。數學的教學質量不僅取決于教師教學的積極性,更取決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當小學生學習邏輯性強,相對較枯燥的數學時,其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在實施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積極性時,應當以把學生作為主體,教師作為主導為原則。教師要利用一切因素,讓學生處于最佳學習狀態(tài),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教學。
一、方法要多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托爾斯泰也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上好一堂數學課,教師如何激趣至關重要。諺語云:“它不是蜜,卻能粘住一切。”有效的激趣,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和教學的高標準要求,數學課堂如何激趣,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重視。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掌握好課堂激趣的方法,提高教學效率。我在數學教學中經常使用激趣的方法:講故事激趣,做游戲激趣,猜謎語激趣,唱歌謠激趣,實驗操作激趣,幽默激趣等。
二、教師要適態(tài),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1.教師要適態(tài)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心理的關系,心理上的距離。小學教學中主要的人際關系是師生關系。如果師生之間形成民主和諧、互敬互愛時心理就接近。反之心理上就疏遠。所以教師在上課時,教態(tài)要自然,表情要輕松愉快。嚴肅認真,說話要和諧,輔導要誠懇,解答要耐心……,這樣,學生就會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相反,有些老師上課時,對學生回答的問題不理想,就氣怒地說:“你真蠢,罰你站著聽?!边@就容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產生不良的心理現象—憎恨老師討厭上課,成績退步,有的甚至也會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同學和朋友。
2.要發(fā)揚教學民主
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氣氛中,學生主體積極性才得以充分發(fā)揮,才能養(yǎng)成自信的個性心理。教學中,首先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其次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教學實踐證明,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需求,一個學生只要體驗過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的意念和力量?!皟?yōu)生”之所以成為學習上的“尖子”,是他們進行著“成功—信心—更大成功—更強信心”的良性循環(huán),自信心使他們不斷成功;“學困生”之所以厭惡學習數學,是他們進行著“失敗—缺乏信心—更大失敗—更缺乏信心“的惡性循環(huán),失敗使他們感到無能、無力、無望。為此,通過分層教學,盡可能多地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體驗成功的機會,喚起每個學生的自信、自尊。
三、講課要適時,激發(fā)學生樂學之情
1.教師按學校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上課、下課,如果拖堂就不利于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小學生一聽鈴聲大部分心不在焉,即使你講課也收獲不大,所以,有經驗的老師都能準時下課。
2.老師上課時按備課的五個環(huán)節(jié)在適當的時間內處理教學內容。a.復舊引新約5分鐘;b.新課講授約20分鐘;c.練習鞏固約10分鐘;d.全課總結和作業(yè)布置共約5分鐘,這樣能輕松愉快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提高課堂質量,減輕學生負擔。此外,“加班加點”“滿堂灌”等違背教學規(guī)律,也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四、批評要“綠色”,激發(fā)學生樂于改正的情感
活潑好動、甚至有一點違規(guī)是少年學生的天性,面對教育制度學生卻大步不敢邁,小步不敢出,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失敗。這失敗有很多原因,但過分的嚴格控制、強調規(guī)格,以及學生犯錯后所遭受的嚴格批評,無疑是學生迷失自己的主要原因。只有當我們認識到“教育是人與人的對話”,才能用我們的情感激發(fā)情感,用心靈碰撞心靈,批評教育才能成為引導學生從錯誤中吸取經驗的良方。因此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要改變管束過嚴、圍追堵截的老辦法,學生犯錯不要緊,要用有效的、靈活的批評教育來感化,樹立批評教育是育人、樹人的思想。因此教師在批評教育學生時,應采用“綠色批評”:1.“故事感化”式批評。2.“先贊揚,再要求”式批評。3.“建議”式批評。4.幽默式批評。5.“無聲”式批評。
五、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
在傳統(tǒng)的小學數學教育中,老師往往只重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于學困生,老師經常不聞不問,這對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每一位學生都很公平,能夠關心、尊重每一位學生,學生才會對老師從內心感到佩服,愿意服從老師的領導,在學習上才會更加積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成績差的學生的共同點是在學習上有困難,從而對學習不感興趣,而老師在教學中不能對他們不加關心,放棄他們。首先要對他們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幫助他們走出自卑的陰影,重拾自信,然后對他們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讓他們從學習中找到樂趣,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總之,教師要深入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探索和研究激勵他們的途徑和方法,在實踐中恰到好處地運用這些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從而達到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形成學生健全個性和素質教育的目標。小學數學老師必須學會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承擔教好學生的責任,用自己的雙手托起未來的太陽。
【參考文獻】
[1]劉舒蘭.小學數學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觀積極性的方案[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41)
[2]李慧.小學數學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積極性的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5(11)
[3]貝·秀英.小學數學學生積極性的培養(yǎng)[J].神州(下旬刊),2016(1)
[4]宋夫標.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J].新校園(中旬),2016.16(05)
[5]張琪靈.興趣,開啟學生數學智慧之門——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J].新課程學習(上),2014(15)